重庆国际马戏城是继上海、广州之后,我国第三个开工建设的高规格杂技表演场地。位于南滨路弹子石的国际马戏城采用双层壳体结构,外形酷似一枚卧着的“鸡蛋”。而正因为这样鲜见的造型,它被称为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异形建筑”。
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高级技师任相福和他的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克服了这一难题,将重庆国际马戏城从纸端变为了现实。
“朴素地开始了,本分地坚持了,不懈地锻炼了——就是一种‘匠心’。”从20岁接触到冷作工,到如今已经近30年,任相福从学徒到初级工、高级工、高级技师,靠着持之以恒和自学钻研,他成为了全国冷作工行业的佼佼者。
半年,带领团队攻克建筑难题
修建圆弧形外墙钢结构建筑,本就是在挑战建造难度,而由两个圆弧组成的重庆国际马戏城,每一根龙骨得在拥有不同弯度的同时,呈现不同的扭度,该建筑外形为复杂空间异形钢结构,整体造型奇特。
“马戏城项目对钢筋的弧度要求高,是它的外形设计所决定的。”任相福说,国际马戏城采用双层壳体结构,起定型作用的幕墙龙骨为空间箱形弯扭结构,弧度非常关键。
“我在这行干了几十年,普通施工图看两三遍就能弄懂。国际马戏城的设计图我硬是看了一个多月,才摸出门道来。”任相福说。
这座建筑复杂在哪些地方?任相福说,这是一个钢结构建筑,所谓“异形”,就是说没有一根龙骨是横平竖直的,全部是异形,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这样的“异形”还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同弯度,每一根龙骨都还需要根据建筑的构造,进行“双向扭曲”,也就是通常说的旋转型,这样的扭曲,每一根龙骨需要的扭度也不一样。为了加工这样的特殊骨架,任相福和他的团队利用两台千吨级的液压顶,量身设计了两台顶弯装置和整体空间拼装胎架。同时,该两项装置的设计和取得的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就像裁缝一样,不过裁缝是用布按照设计图做成漂亮的衣服,而我们的原材料,就是钢材。布和面要做这样的弯曲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坚硬的钢铁。”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只用了半年时间,任相福他们就在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攻克了这一难题。
30年,农民工成为高级技师
很难想象,30年前的任相福还是一名普通的农名工,他一步步走到了冷作工这一行业金字塔的塔尖。
1987年,任相福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十八冶”(中冶建工前身),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冷作工。“我当时刚刚职高毕业,学的还是果树栽培技术,冷作工这个职业从来没有接触过。”
师父带了任相福半年,就把矿槽安装的工作交给了年仅21岁的徒弟。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任相福每天两公里的回家路上,多了一本十几斤的图纸。“利用下班时间研究图纸,学习新东西,已经成了我这几十年的常态。”记录要点,做好安装功课,第一次独立担当的工作,在任相福每天加班到深夜的常态中,顺利完工。
任相福意识到,身处日新月异的社会,必须让自己及时“充电”,提升和武装自己的综合技能。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计算机绘图理论和软件,学习钻研国内外钢结构施工先进技术,希望利用计算机快而精准的绘图优势,解决构件在实际制作中放样难、装配精度低等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最初的一窍不通成了现在的计算机绘图高手,为项目顺利施工解决了不少难题。
虽然今年已经50岁了,可任相福还在利用晚饭后的时间,继续学习CAD三维制图,“我之前只会二维制图,但三维制图比二维更加的直观,只要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我都愿意学。”
凭借着肯学肯钻的干劲和勇于革新的激情,他在二十多项重点工程的工作中攻克了种种技术难题,近30年沉淀的一线工作经验和高超技艺,使他成为一位专家型技术人才。
在陕西汉钢高炉项目安装中,由任相福首创的“8小时脱钩技术”成为冶建行业的首例;在陕西龙钢1800m2高炉项目工程中,他提出的地面扩大组合整体吊装法,大大节约了工期和施工成本。
30年来,任相福以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不平凡的人生。
本报记者 李晟
■工匠档案
任相福,1966年10月出生,现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钢结构分公司冷作工高级技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重庆市国企贡献奖“先进个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工匠精神
“朴素地开始了,本分地坚持了,不懈地锻炼了——就是一种‘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