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最大的热点莫过于监管层对于壳交易的严厉控制。一时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投资机构纷纷攘攘,有的调整业务、有的寻求破解大法。 监管层整治借壳交易,初衷是好的,但是政策结果未必就如希望的那样美好。为什么这么说?君不见当初限购车牌、限购房子前夜,中介机构的骇人交易量吗?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壳主体会回归市场正常价格,可预见下半年退市压力越大,壳交易越活跃。 一般来说,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旗帜的政策,出台后失败的概率都比较高。原因很简单,价格、交易、未来预期,这样的事情是需要交给市场的,任何权威机构、政府部门、市场牛人的判断都可能产生错误。该交给市场的事情政府的手就不能伸得太长。当政府的手在PE机构、对冲基金的怀里乱摸,还喊着“我是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时候,市场秩序必然产生紊乱,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看到被保护的曙光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实质性损失。 这次的整顿主要是两个大方向:中概股回归借壳和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我们一个一个来琢磨一下吧。 关于中概股回归,我还依稀记得当年投资人向政府哭诉的是:那么多好的互联网公司都跑去美国上市了,赚中国人的钱,却给美国投资者分红,太不合理了。现在,中概股纷纷要回归了,监管层却要将其拒之门外,这个道理我确实看不懂。 管理层担心的套利、价格虚高等问题是个伪命题。就如同新股发行价格的控制一样。之前新股发行价格虚高,管理层进行了20倍市盈率控制。结果就造就了现在的新股发行犹如买彩票,公布中签号犹如宣布彩票号码。这难道是成熟市场应该发生的现象吗?如此简单粗糙的监管方式,20年了,监管功力未见任何长进。 关于限制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领域的跨界并购,更显得无厘头了。我对这个政策的评价就是赤裸裸的行业种族歧视,并且还重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封建范儿。 每个人都应该还记得国家关于产业升级出台的种种措施。现在,当一个水泥上市公司认为自己的主业无法持续经营,希望转型到互联网领域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被证监会限制了,“水泥+鼠标”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你做水泥的,最好一辈子做水泥,就算是要转型,也需要转到其他的制造业属性的行业去。看不到厂房、重资产的互联网或者游戏行业,这辈子你别想了。印度种姓制度的穿越感有木有? 这四个行业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得罪了监管部门。这四个行业是不是过热,这个判断由谁来下?其实,过热的行业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早就的,最近的例子恐怕非光伏产业莫属。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政府大力打压的行业一般都有不错的利润回报,政府大力鼓励的行业一般都面临未来巨大的风险。如果需要举例子的话,时间在8年内的有房地产、光伏,时间更久远的有当年的钢铁、电解铝、造船。 狂欢散去一地鸡毛,铁血镇压涨势不止。 我还念念不忘“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中央文件精神,此刻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当一篇权威人士的报道能够引起巨大的市场震荡的时候,只能说明市场机制目前仍然是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的傀儡。解决办法唯有让政府把手缩回去,否则,在中国没有人敢和政府叫板角力。稳定预期与政策连贯性,所有人都知道重要,但是在具体问题出现的时候,还有多少政府机构能够控制住内心的欲望,坚持按照规则办事呢? 如果无所作为,那就要冒政治前途的风险,有所作为就要,冒干预市场机制的风险。如果换做你在其位,选择哪个方向,不言而喻。 构建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光喊口号是不行的,这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