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花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富饶的巴西,自1500年被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发现后,这个国家的资源价值被逐渐发掘并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甘蔗、黄金、咖啡、石油、铁矿石、大豆、牛肉等大宗商品轮番驱动巴西经济发展。 但眼下的巴西经济已经今非昔比,尤其是与2009年刚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时的欣欣向荣相比。尽管今年来巴西股市涨幅超过30%,因201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下跌,巴西经济连连遭遇挫折,甚至被认为“遭遇30年来最严重倒退”。 巴西矿商的遭遇从侧面印证了这一切。 2016年5月25日,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Vale)宣布,其HDR(预托证券)退市计划已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并将于7月28日正式生效。该公司于2010年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而登陆相关联交所,并成为在香港上市HDR的首家境外企业。 五矿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之泉表示,伴随铁矿石市场供求格局的反转和价格直线回落,淡水河谷的昔日光环随之褪去,其HDR在香港市场也遭到投资者抛弃,价格从上市之初的250港元/股降至15港元/股左右,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其背后,正是巴西多年来形成的与大宗商品共荣辱的经济怪圈。 数据显示,2014年年中至今,巴西的主要出口商品中,原油、铁矿石、大豆价格下跌均超过30%,此外,咖啡豆、肉类、糖等商品价格也不见起色,稳中有跌。里约州的财政收入中,有三分之一就来自石油和天然气。 资源属性的突出,虽然在丰年放大了巴西的自然红利,但在价格下跌时,其对经济的冲击也很明显。 “巴西的发展,连他们自己都难以预料,下一步会走到哪里。”沪上一家宏观研究人士说,2009年经济危机冲击下,巴西GDP为负增长(-0.24%),而次年经济则走出7.57%的高速增长,此后一路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