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去产能、降消耗、减排放,补短板、调布局、促安全”供给侧改革,推动煤炭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今年云南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目标任务日前正式下发。 富源县大河祥兴煤矿刚接到今年减产45万吨的通知,对此,其负责煤矿生产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正按相关规定任务进行安排与落实。 “化解过剩产能,有利于推动煤炭行业正常化发展,若不加快执行,生产量过剩,导致价格提不起来,我们即使生产出来,也无法卖出去,这对祥兴煤矿和整个行业都无益。” 富源县营上镇一家煤矿的赵姓负责人说,与其生产几十万吨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还不如积极按照从国家到地方的化解煤炭过剩政策及早执行。 省煤炭学会杨威力介绍,为加快解决煤炭大省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产销矛盾,国家和云南省多次出台化解政策,其中,在原有基础上,今年6月21日省政府专门出台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文件,近日省政府对各州市又下发了具体退出产能名单与数量。 这充分表明了云南积极落实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并及早走出困境的态度和信心。 明确目标 从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化解过剩产能退出煤矿及各煤矿退出生产数量名单看,曲靖、昭通等产煤较大州市走在前列。 按全省今年完成1856万吨分配,其中曲靖退出产能数量为901万吨,昭通276万吨,杨威力说,仅此两个市今年完成退出产能数量占了全省完成目标数的50%以上,达1177万吨。 政策层面看,按省委、省政府规划布局,今年不仅出台了具体实施政策,还配套出台了规划完成目标及财政奖补等。 “省政府下发文件已明确目标数量,我们各地按规划表及单落实与执行就可以了。” 富源县委书记唐开荣表示,从名单看,富源今年任务十分艰巨,但为促进煤炭大县供给侧改革,尽快让煤炭大县的煤炭产业走出困境,该县积极部署,并按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召开全县会议进行落实。 在目标任务上,富源县涉及境内煤矿(含县内煤矿和省属企业并购整合煤矿)和矿井共计近30个(对),今年完成退出产能数量576万吨。按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富源能淘汰的早已落实,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据省级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省在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煤矿等方面目前已完成99%以上,接近100%。 从新一轮化解过剩产能新规划目标看,最多的退出产能目标数量达200万吨,即楚雄禄丰工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白沙煤矿,而最少的为3万吨。 “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政府组织、各级支持、综合实施、标本兼治和分类处理、分布实施的灵活机制。”杨威力说。 加大力度 政策层面明确,从2016年起,按照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生产能力,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 此外,全面实行煤矿生产能力公告和依法依规生产承诺制度,督促煤矿严格按照公告生产能力组织生产,对超能力生产的煤矿,一律责令停产整改。 时下,雨季进入最后阶段,许多合法保留下来的煤矿正加大力度进行组织大量投入生产前的各项安全检查与安排工作。 对于此次列入名单的各个煤矿,负责人们正按各自目标进行规划。例如,沾益大海煤矿的负责人就在为该矿每天、每月生产多少进行分析与规划。 对于化解过剩产能方面,云南还规定,对安全和界限如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具有强冲击地压等灾害隐患严重,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煤矿;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的煤矿;开采范围超过采矿许可证规定范围、开采深度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煤矿有序退出。 如省发改委能源局相关人士所说,此项规定,也大大促进了全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有序推进。 尽管如此,云南省6月下旬下发的文件规定至2018年完成7000万吨的过剩产能退出目标,任务仍很艰巨。 按今年完成1856万吨计算,2017年和2018年还需完成5144万吨,后两年平均每年完成2572万吨。 不难看出,云南要达此目标,新一轮的规划任务和目标仍摆在各级各部门及煤炭企业主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