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互联网用车聚焦生态链 四大网约车平台论剑

发表日期:2016-12-06 11:04:29 兰格钢铁

资本与政策双重呵护,互联网共享用车在2016年迎来全面爆发。伴随出行领域日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多元化出行需求,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交通、出租车等出行方式不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共享用车 智慧出行”为主题的首届互联网共享用车生态链峰会于11月25日召开,本次峰会首次齐聚四大网约车平台同台论剑,同时组委会还启动了首届互联网共享用车口碑榜评选活动(以下简称“评选活动”)。 网约车成为过去一年出行领域最火热的市场。2014年滴滴、快的发起的补贴战场景历历在目,2015年滴滴、优步、易到、神州等网约车巨头重燃补贴大战,经过资本洗礼、巨头企业间兼并融合,网约车市场寡头趋势明显。2016年11月1日,网约车行业迎来首部行业规范 ,最大程度地将共享经济与监管有机融合,为网约车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网约车的发展洗礼,新能源车分时租赁、P2P租车、共享单车等异军突起,包括北汽、首汽、乐视等巨头企业纷纷发力新业务,GreenGo、Gofun、零派乐享等新兴品牌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践行绿色出行方式;摩拜、ofo等共享单车品牌打破传统单车用车模式,通过分时共享模式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出行。此外,包括宝马、戴姆勒等百年车企也开始全面进军新领域,共享经济之风席卷全球。 不过,网约车、新能源车分时租赁、P2P租车、共享单车等新的出行方式虽在资本的推动下跑马圈地,但缺乏针对性的监管措施,让新兴出行市场又面临种种问题。首届互联网共享用车生态链峰会分别以智慧用车、绿色出行以及共享未来三大主题,激发对话嘉宾头脑风暴。 除了面向消费端的共享用车品牌外,峰会还邀请了投资机构、地图等金融、技术型企业,汽车租赁公司、P2P租车等,以及与产业相关的旅游、商场企业代表。被互联网改造最彻底的网约车行业,是践行共享理念最合适的载体。同时,以网约车为代表的用车,也是与消费者接触最密切的业态。如何尽快以网约车为载体,让共享经济走上一条可行性发展之路,是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 为提升互联网用车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互联网用车行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互联网用车企业的服务水平,促进积极引导互联网用车企业改革创新,遴选出消费者的口碑品牌,评选活动已于11月25日正式启动,本次评选活动是一项公益性、公众性的年度评选活动,参选业态包括:车企、网约车、出租车、租车、单车、服务商及投资、孵化器等相关业态。评选标准以企业自荐为前提,网络投票得分、专家评分和媒体评分结合方式最终选举产生年度“互联网共享用车十大口碑品牌”以及行业领先奖。 主题发言 好平台培育出行业生态链 北京商报社总编辑李海: 好平台培育出行业生态链 在本届互联网共享用车生态链峰会上,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现今时代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支点。有了互联网这个支点,也许困扰已久的道路问题就能真正得到解决。 本届互联网共享用车生态链峰会的关键词是“生态链”,北京商报关注的是,在互联网共享用车领域,谁是上游谁是下游,谁是链条的起点和末端,谁又是最终的整合者。目前,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支点,车联网又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在这样的情形下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而面对稀缺的道路资源,这样的方案又可以更合理地配置交通工具,符合绿色、智慧、共享的三个核心理念。实际上,一款好的产品,或者说解决方案,有条件能够成长为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好的平台,则有条件培育出一条优质的生态链;而一条优质的生态链,会系统性地、市场化地解决公众出行问题,从而提升出行效率、降低出行成本。 共享交通解压道路资源紧缺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 共享交通解压道路资源紧缺 移动互联网一直在改善着老百姓的出行环境,让老百姓产生切实的获得感。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确实是在倡导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的理念。共享经济内涵是基于陌生人存带的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行为和商业模式,其实核心和本质在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互联网用车行业还涉及到另一个关键词“绿色”。这也是为什么对于现在的共享单车,或者是互联网自行车出现以后,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而政府没有出来规范它的一个因素。 政府在这方面不应该去约束它,或者是规范它,更多要鼓励它,给它创造更好的出行环境和更好的发展环境。它跟网约车不一样,考虑到乘客安全性、出现纠纷以后的解决方式,以及用车行业新旧两种方式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规范并引导网约车。而共享自行车方面应该是创造更好的骑行环境,包括自行车出行的环境和条件、更优质的自行车道等。

相关阅读
互联网用车聚焦生态链 四大网约车平台论剑[11:04]
美国监管部门将首次允许互联网金融公司申请银行牌照[12-05]
互联网中介寒冬生存术:收缩战线 裁员降薪[12-02]
竞相引入互联网基因 中小银行逐鹿消费金融市场[12-01]
中小银行逐鹿消费金融市场 竞相引入互联网基因[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