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士,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MBA,10年证券从业经验。先后任职于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中小公司部,曾荣获新财富2012年度中小市值分析师第一名,2011、2014年度第二名,擅长TMT冷门股的挖掘。 当我们还经常回味跌宕起伏的2015年时,平淡但又不平常的2016就这么静悄悄地也划上了句号。这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对投资人而言也是较好地审视自己与探知未来的时刻。 虽然今年年初市场再次经历了大幅调整,但是笔者还是认为下跌本身就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全年存在着“稳中求进”的投资机会。 2016年回顾 回顾2016,大类资产“冰火两重天”,“股、债、汇”均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下跌,但商品期货和楼市却上演了波澜壮阔的行情。 2016年全年沪深300指-11.3%、中小板指-22.9%、创业板指-27.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股市中表现较差,债市在经历了近3年的牛市后在年底也遭遇了一段恐慌式下跌。另外一方面,期货市场上“绝代双焦”涨幅之急连上一轮牛市都相形见绌,疯狂的楼市也成了一二线城市老百姓的头条话题,并引来了史上最严的全国性调控政策。 2016年可能也是从业者较为彷徨的一年。二级市场投资者都面临着存量资金博弈且“傻钱”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国家队的行动,需要反人性操作的时刻越来越多;投行、PE等偏一级市场从业者也面临着监管趋严、跨市场套利空间越来越小的境地;较多上市公司也开始抱怨需求未见起色,但原材料成本和融资成本却已有快速上升苗头…假如跳出市场视角,2016年也是“非主流”横行的一年。保守的英国人在全球目光下竟率先和欧盟发了分手信,“口出狂言”的地产商人却登上了全球最大经济体总统的宝座…… 世界之所以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新旧秩序在更替,而我们还没有看清新秩序下的出牌规则。悲观者忧虑失去,而乐观者关注重构。即使是全年表现不佳的A股,分化也较为明显,贵州茅台、索菲亚、老板电器等一批绩优股与各类“股权转让”类壳股均创出了新高。 2017年经济展望 展望2017的经济判断,我们认为关键词在“稳”。 首先,宏观经济仍会“波澜不惊”。笔者一直坚信中国经济的内生韧性,因为我们有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工程师红利”,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的减速很正常,但决不会失速。2017年大概率又会像16年:年初看困难很多、年底回顾时发现比预期的要好。2017年美国经济仍将短周期景气,虽然全球贸易摩擦会不可避免地升级,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人民币汇率的一定程度贬值后,我国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是在提升的,因此出口相对而言有望回暖。另外,国内财政政策驱动下的基建投资将接棒地产调控后的空缺,同时PPP和ABS的鼓励支持政策又解决了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退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对17年的“托底”有信心,并认为17年投资决策时应降低宏观因素的权重。 其次,货币政策重在维稳下的降杠杆。全球目前都处于保增长和防泡沫的冲突期,因此今年将大概率延续2015年之后的趋势,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定向去杠杆。 同时,去年四季度债市风波将大幅影响2017年的融资环境与“理财资金”杠杆系数,所以整个市场的宏观流动性是会继续边际收紧的。但由于在“股、债、房、商品”四大大类资产中,经历过一年半调整的股票市场相对优势明显,因此笔者判断股市的流动性却有望持平。 2016年全国房产交易规模约10万亿,按照大部分券商的预测,2017年销售金额将下跌接近10%,意味着变相挤出1万亿的资金。由于经历过一年半的调整后,大部分投资者开始钝化,普通散户资金流出与降仓动作已告一段落(反映在股价上即市场对利好利空都有钝化现象),因此若房地产市场挤出的资金能直接间接的有30%流入权益市场,加上再融资市场的减速,则基本可对冲宏观流动性的收紧与IPO加速,从而保持17年股市流动性的持平。 另外,对于大家都较为关心的汇率和CPI,我们认为虽然仍是制约因素,但腾挪的空间实际上已获得提升,因此央行对货币政策有足够的主动性,无需担心其维稳能力。 第三,股市监管环境将有利于普通二级市场投资者赚“慢钱”。2016年,各项监管明显趋严,初期可能会让参与各方不适应并形成心理层面的利空。但各项监管措施常态化后,有望将原本被大股东、跨市场套利者与操纵者、内幕知情人等瓜分走的蛋糕重新分配给普通二级市场投资者。 最后,2017年大概率会是改革大年。根据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提升国企效率的突破口,在2017年我们将大概率看到国企改革在电力电信、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军工等关键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将明显促进风险偏好的提升。 2017年投资展望 展望2017的股市投资判断,我们认为在上文“稳”的基础上更强调“进”。 根据前文观点,2017年影响股市的“分子项”相对投资者预期不会有太大偏离度,而“分母项”好于投资者预期的概率比弱于预期的要高。首先,改革将提升市场的风险偏好。其次,虽然目前还处于流动性的负面影响中,但股市流动性影响相对钝化,而货币政策在2017年(特别是经历上半年的CPI高点之后)的主动腾挪空间相对2016年要大,因此若在今年某个时刻保增长与防泡沫的天平重新倾向前者,市场流动性将好于投资者之前的悲观预期,那个时点即意味着投资机会的来临。 具体到投资策略上: (1)坚持“积小胜为大胜”的心态: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即投资者无论在哪个资产类别,都要降低回报率预期。2016年的人民币汇率走势本质上反映了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的中长周期下降趋势。同时,随着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和各类脱虚就实降杠杆举措的推进,全社会“赚快钱”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在A股市场,我们要对“进”的前提是“稳”有清醒的认识。 (2)赚悲观情绪修复的钱。作为偏好成长股的投资者,笔者较少择时,但个人认为近两三年唯一需去把握的择时就是在悲观预期较浓时的逆向操作。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15年之后都面临着全新的未知世界,在这一无历史规律可循的阶段,投资者的情绪大幅波动不可避免。同时,过去几年货币宽松期释放的存量流动性中存在大量“热钱”,会呈现长期逻辑短期化的现象。2017年流动性可能不会出现拐点,但笔者认为流动性预期大概率将出现一次拐点,2017年最值得去抓住的机会即前文所述的这一次对货币政策流动性预期过度悲观时获得修复的机会。 (3)重视次新股的机会。笔者判断2017年IPO有望在今年基础上继续大幅扩容,届时将会有大量的新面孔问世,稀缺性降低后新股溢价幅度有望降低,且新股过多后会存在研究不充分的局面,因此经过调整的次新股有望成为优秀成长股的摇篮。 (4)行业选择上看好环保、化工、人工智能、娱乐教育等。虽然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时代的结束,行业性机会越来越少,集中度提升的赢家游戏开始登场,但仍存在一些行业存在明显边际改善的机会。例如从2016年下半年密集的环保督察组来看,环保已处于从“选修项目”到“必修项目”的兑现期,如尿素等一批化工细分子行业集中度提升后开始迎来盈利能力提升的时期,而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的技术则代表了TMT行业的未来。 在未知的世界中摸索前行,我们不轻视困难,但更应心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