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特钢协会最新数据 | |||
第一部分:协会数据公布
|
第二部分:协会数据——行业背景解读
在2000年~2008年,国家采用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国企大力发展不锈钢,根据宝钢、太钢所具备的优势,确立了“南宝北太”的不锈钢发展布局;同时,国家通过减免税收等鼓励政策,支持地方和企业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发展不锈钢,张浦、宁波宝新、上海克虏伯等相继诞生;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不锈钢,比如温州的无缝管产业集群,佛山的焊管和冷带产业集群,以及西南、泰山、青山等知名的不锈钢民营企业,纷纷崭露头角。在2006年,我国不锈钢产量为530万吨,超越了占据世界首位长达30多年的日本,至今一直位居全球第一。国家采取各种鼓励政策,调动起了国企、民企和外资三种所有制企业的积极性,多元性、多层次、多渠道共同推进不锈钢发展,促进了不锈钢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支撑起了巨大的不锈钢市场需求,加上不锈钢工业长期积累的人才、技术、装备、经验等方面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使得我国这9年间年均不锈钢消费量增长在17%左右,不锈钢产能增长更是突飞猛进,保持在35%左右的高增长,有力推动着我国不锈钢工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黄金期。
在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导致了国内外不锈钢需求减弱,2008年我国不锈钢产量、进出口量和表观消费量同比都出现了负增长,我国不锈钢产业经历调整期。
在2009年~2010年,我国不锈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再次高速增长,其中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幅超过需求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总体产能过剩的角色转型。2010年5月份首次实现不锈钢出口量大于进口量,截至2010年年底实现净出口47.04万吨,实现了不锈钢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角色转型,故这两年我国不锈钢处于角色转换期。
在2011年~2012年,全球宏观经济风起云涌,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后调整复苏中,欧盟陷入欧债危机难以自拔,新兴经济体处于通胀的水生火热中痛苦不堪,中东处于政治和军事动荡中萎靡不振。在如此动荡的形式下,国内不锈钢的消费量增长肯定很难乐观,经济形势步入阶段性调整期,房地产、太阳能、汽车、家电等不锈钢下游企业萎靡不振,直接导致不锈钢消费量增长缓慢,但国内的不锈钢产量增长并未停下脚步。从总生产能力上看,2011年我国不锈钢总产能已经达到2000万吨,而实际产量为14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仅达到七成左右;2012年我国不锈钢产能更是集中投产爆发,达到2500万吨,而实际产量为16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仅达到六成四左右,远远低于钢铁行业80%左右的水平。产能利用率低表明企业开工不足或生产效率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报链条运转缓慢,同时还表明产品成本高企而导致利润走低。随着国内钢厂产能建设的集中完工,喷井式的产量增长把不锈钢供需矛盾推向了产业深渊,不锈钢产业正经历着痛苦的洗牌挣扎期。
在2013年~2015年,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产能扩张。在当时严重扭曲的不锈钢供需环境下,以及恶劣的同质化产品竞争格局下,还依然大举扩张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于部分民营拥有极强的成本优势,该优势源于他们对上游原料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以及对于原料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形成了当时最具成本优势的RKEF + 一体化红送工艺。中国的不锈钢产能相对于需求早已过剩,当时国内企业不锈钢产能的扩张一浪高过一浪,其原动力早已不是当初的需求触动,而是技术革命迎来了不锈钢二次产能快速扩张时代的到来。
原本认为在第二次技术革命迎来了国内不锈钢产能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一些落后的、高成本的、没有竞争力的不锈钢钢厂会被淘汰。然而,那些钢厂被淘汰的速度十分缓慢,甚至更多的成为了“僵尸企业”或“海绵企业”。
2016年年后,国内迎来了“金三银四”资金面宽松和房地产向好两个方面的支撑,不锈钢价格虽然没有当时钢铁价格的暴涨,但整体涨幅还是相当可观的,至少让国内绝大部分钢厂都有了久违的盈利,原本一些“僵尸企业”或“海绵企业”也开始陆续在上半年复产。那些落后的民营小钢厂的复产与国内去产能的政策方针是背道而驰的,再加上商人的逐利对于环保的忽视与国内民众对于环保向好的呼声格格不入。
国家终于在2016年7月的中旬,开始派遣高规格的六组中央环保派遣组入驻六省,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高级别的环保整治活动序幕。从当前国家对于环保久治未有改善的决心和一系列的相关事件的演绎,视乎我们将意识到环保问题将是未来五年伴随着我们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环保格局不断升高,推进力度不断加强,业内关注度不断升温,国内不锈钢正迎来第三次变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