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通州的形胜在“通”

发表日期:2017-03-09 09:02:13 兰格钢铁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通粮厅志》,是一部认知通州历史的难得志书。 通州的“通”,乃“勾勒出通济京城”之意 《通粮厅志》卷一为“左辅志”,概括了通州命名的缘由,明确点出了通州“通”字的寓意,乃是“以 通 名郡,取漕运通济之意,故河曰通惠;闸曰通流;桥曰大通、永通。是 通 虽郡号,实为漕而得名也”。从此文记述来看,在通州,与其关联的河、闸、桥等都冠以了“通”的称谓,而“通”则是通过漕运来体现的。 自秦以降,历代利用古通州地区自然河道开发水运,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称中都,急需从南方运来粮食维系政权。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开通州潞水漕渠,即自中都到通州的金闸河,山东、河北等地的漕船自通州入闸,可至于京师,取“漕运通济之义”,升潞县为通州。到了元代,北运河、通惠河既是滋养北京的动脉,又是北京以水路连接滨海各省,以至朝鲜半岛、印支半岛等各国各地区的出发地,特别是元代通惠河的开挖,使通济的广度和地位更加凸显。元代使通州的“通”达到了新的高度,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督水监郭守敬上书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引白浮泉水,汇于积水潭,出南水门,合于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至通州。这一工程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开工。“丞相以下各官,皆亲操畚锸”,到工地参加劳动。自昌平白浮村至通州高丽庄,长一百六十四里。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工程完工,粮船可从通州高丽庄直抵大都城内积水潭码头,元世祖看到“舳舻蔽水”的盛景,十分喜悦,就将这条运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济之“通”得以充分体现。 通州成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 元、明、清各朝,经京杭大运河每年运抵北京漕粮300万至500万石,在通州和京城设多座仓群存储。北部边关守军粮饷,也依靠白河、温榆河从通州转运。《通粮厅志》称:通州“上拱京阙,下控天津。潞、浑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地博大而爽垲,势雄伟而广平,实水陆之要会,为畿辅之襟喉,舟车之所辐辏,冠盖之往来”。清《顺天府志》称:通州“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 自元代以后,河运、海运的重要集散地都设在通州。元初,漕运路线几经变换,但是,通州一直是入大都的中转站。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会通河,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000余公里。南粮集于通州,再运到京城。这是在通惠河未疏通时的情况,已经显示了通州的地位与影响力。通惠河疏通以后,成为连接通州与大都城漕运的主要通道,此外坝河的疏浚也提升了通州的漕运功能,成为转运通州至大都物资的又一条水道。经三次大规模整修坝河,建坝7座,河、海通航,官船、商船络绎北上。通州成为巨大的商贸市场,“两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集”。举凡“天生地产,鬼宝神爱,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 明代以后,由于海上海盗猖獗,河运得到了发展,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大运河全线贯通。是年,朱棣“罢海运粮,命平江伯陈瑄于湖广、江西造平底船三千艘,以从河运,岁运三百余万石”。运河南起杭州,北迄通州,史称“京杭大运河”,明代称漕河。漕运使通州呈现“漕艇贾船如云集,万国梯船满潞川”的景象。也有谚语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清朝初年有文献记载:“自朝阳门至通州四十里为国东门孔道,凡正供输将匪颁诏糈由通州达京师者悉遵是路,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彀织络相望于道”。还有文献称:“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通州”。由此可见,通州成为漕运中枢、水陆的都会,凭借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国的名城。 除此以外,通州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在拱卫京师中的重要性,《通粮厅志》在“艺文志”中专收有左副都御史杨行中的《通防宜重论》,强调“通州距京四十里,西望紫荆关塞,东接密云以东边疆,远者不过二三日,近者朝发可夕至也,南控江淮襟喉所在”,“以拱护京城而与东、西、北诸边声援,可以相接掎角,可以为援者”。这样的军事要地,在辽南京时期驻兵达一万一千人,金中都时期设防御户三万五千余人,明初镇守的兵丁两万五千有余。 通州的命脉乃在于仓,因仓而修固于城 《通粮厅志》在开篇的序中明确写道“岁额漕粟四百万石佐军国大计,通(州)为畿辅肘腋地,留漕粟三分之一入通(州)”。漕运的粮食三分之一存在通州,早在金代就已设丰备仓、通积仓、太仓。元代有广储仓、有年仓、庆丰仓、延丰仓、乐岁仓、富衍仓等13仓,存储漕粮上百万石。《通粮厅志》详细记述了明代通州粮仓的情况,在其《仓庾志》中分列仓址,记有:大运西仓、大运南仓、大运中仓、大运东仓。 通(州)于国家为重地,通(州)储于国家为重计,有坚实巩固的州城是十分必要的。通州虽在金代就已是漕运重地、转运枢纽,但并没有城池。元代通惠河开凿后,通州方“编篱为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 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通州,裨将孙兴祖筑城,城址在潞河西,外墙为砖甃,中实以土,周围九里十三步,连垛墙高三丈五尺,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为通运,西为朝天,南为迎薰,北为凝翠。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为保护在城池外的粮仓,粮储太监李德又建通州新城,新城周围七里,东连旧城,有城门两座。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顺天府尹刘畿因防边寇入侵筑张家湾城。这样,通州一地共有城池三座,分别为旧城、新城、张家湾城,其中新城与张家湾城都是为了护卫漕运与仓储而设,这也充分体现通州运河之城的特点。就通州的旧城与新城而言,两座城池连在了一起,呈连环之势,是有特色的。《通粮厅志》所载周之翰曰:“余登潞阳城,纵观其形胜,见两城交络如连环,而三大仓实其中者如鳞次,未尝不抚然叹曰壮哉!金汤之势真足以雄三辅而卫国储矣。”从中可以领略通州城的特点及其不同凡响的地位与作用。(作者为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审)

相关阅读
北京城六区亦庄通州将划定低排放区[08:58]
北京市级企业也能在通州注册啦![08:51]
给劲!通州市郊铁路今年通车[08:55]
通州的形胜在“通”[09:02]
通州率先实现行政审批“一网”搞定[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