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北京通州因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视察再次受到高度关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通州因定位为城市副中心而被寄以厚望。中央、北京市政府、通州区政府上下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政策与执行法规,以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专家表示,目前通州在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均围绕城市副中心的定位来进行布局,随着产业疏解与引入,通州将聚集高层次人才,发展高端产业。此外,通州还主动对接津冀两地,辐射并带动周边,在产业、交通、环保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 习近平再次视察通州 今年2月,北京市决定抽调100多名骨干组成工作组进驻通州区,而在之前,为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市就成立了一个办公室和七个指挥部。 2月24日,习近平来到通州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现场指挥部,考察副中心建设情况。这是继2014年年初首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习近平又一次视察通州。他肯定了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进一步要求,强调“城市副中心建设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近年来,国家对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持续重视。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聚焦通州,按照交通便捷、功能完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要求,紧密围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的疏解转移需求,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建设”。 201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北京市政府在落实与执行政策方面,也在按计划进行。据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介绍,今年2月,北京市决定抽调100多名骨干组成工作组进驻通州区,而在之前,为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市就成立了一个办公室和七个指挥部。与以往侧重建设不同,此次成立的工作组主要侧重于管理。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通州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已经封顶,今年将投入使用,而2016年提出的北京市“四大班子”搬迁通州也将于2017年落地,随之而来的则是40万人口的外溢。 低端产业调整退出 按照计划,到2017年底,通州将完成全部工业大院、全部“小散乱污”企业、全部低端种植养殖小区的清退。 “去年,我们与通州当地的中关村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管委会合作成立了通州留学人员创业园项目,主要做孵化器,帮助聚集高端人才,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顾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州正在聚集高层次人才,以后肯定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通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官网显示,其发展目标是在五年内建设成为以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为孵化特色的国家级孵化器,重点吸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等领域,搭建集人才、创新、资本、产业等要素汇聚的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钱凡平表示,由于通州被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其产业的布局也将会围绕着这一定位开展,随着高校的迁入,未来通州将会聚集起一批高端产业和高技术人才。 对通州来说,走出去和引进来是一脉相承的,其引进高端产业和人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在产业疏解的基础上。 记者就通州产业疏解问题咨询通州区委宣传部,其回复称,通州以高于北京市标准制定实施了《通州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工业、加工业企业为重点,一并实施无证照经营、有形市场、危化储销、砂石搅拌、低端种养等落后产能的关停。 据了解,目前通州累计调整退出各类企业2000余家,完成234家市级上账工业企业的调整退出,关停低端市场18处,清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009家,京哈高速以北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大院和工业污染企业清理整治。 此前,通州区副区长崔松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低端产业调整退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计划,到2017年底,通州将完成全部工业大院、全部“小散乱污”企业、全部低端种植养殖小区的清退。 主动对接津冀地区 通州企业外迁可直接走“绿色通道”,与河北、天津等地的110多个县市和开发区进行产业对接。 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一方面疏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作为北京唯一与天津、河北均接壤的区域,通州在产业、交通、环保、医疗、人才等方面对津冀地区主动承接。 由通州外迁的企业在天津、河北等地找到了归宿。通州区委宣传部在回复记者采访时提到,通州区同武清、廊坊等六区、市签署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通州企业外迁可直接走“绿色通道”,与河北、天津等地的110多个县市和开发区进行产业对接。并与河北邢台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邢台经济开发区内共建10平方公里通州·邢台产业园,重点在产业、人力资源与技术、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健康医疗五个领域展开合作。 在交通方面,通州正推进与河北、天津的道路连接,打通断头路,加强与津冀联系,形成辐射京津冀地区的综合交通节点。目前已经完成了觅东路、武兴路等道路建设,推进京唐城际、京秦高速建设。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通香路二期、徐尹路、京塘路和 马路提级改造等工程,加强了城市副中心与周边省、市的联系。目前路网总里程达到2593公里,城市路网密度达到3.75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内外相连、辐射周边的开放式路网。 由于通州与津冀地区天然的地缘联系,其与河北廊坊、天津武清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在水系治理和园林绿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据了解,通州率先在北京地区实施水环境乡镇跨界断面补偿办法,制定实施了《通州区“河长制”实施意见》,目前已完成2013~2015年治污行动计划,大规模实施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完成11条河道163公里的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建成区19条段黑臭水体治理。 通州区委宣传部表示,通州还实施了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农村地区的煤改电、煤改气工作,实现全区无煤化目标。建立健全各领域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加强对各项污染指标的动态监测、监管,关停了全区所有燃煤锅炉,完成了4.7万余户农村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大气改善明显。 除此之外,通州在医疗、人才等方面也正逐步形成与津冀地区的对接,其与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联合启动“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签订《“通武廊”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其中西医结合医院作拟与北医系统优质医疗教学资源合作,带动和提升通州南部及津冀地区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