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技术不够资本来凑?说说中国车企的买手之路

发表日期:2017-06-06 10:57:38 兰格钢铁

近年来,凭借着中国汽车市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自主品牌得以迅速崛起。与多年前相比,无论是销量数据还是产业规模,可以说自主品牌都已实现了质的飞跃。不过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却仍被消费者所诟病。“大而不强”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更是自主品牌所面临的窘境。 中国车企通过收购、入股等方式与国外车企进行合作,用国际先进技术反哺自主的情况,已成为近年来自主品牌的一个突出现象。长远来看,掌握核心技术无疑成为了自主品牌突破向上之路的重要途径。如何快速得到和掌握这些技术呢?或者说,学习技术有没有捷径?如果有,靠砸钱可行吗? 吉利收购宝腾 醉翁之意不在酒? 5月24日,吉利正式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而吉利也将成为宝腾汽车的独家外资战略合作伙伴,这是继沃尔沃之后,吉利又一“买买买”大动作。 先简单说说这次吉利收购事件。与收购沃尔沃不同的是,这次收购宝腾对于吉利来说可能更像是一个“坑”,@汽车的故事分析说道,想靠国外的技术来补充自己,这点在以前许多企业都证实很难行得通。宝腾虽然在马来西亚拥有比较高的支持率,但就产品实力而言,还远远达不到可以收购的资格。 拿数据来说,根据财报显示,2016年宝腾汽车在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由去年的15%降至12.5%,当年销量为7.23万辆,同比下滑29%。其旗下路特斯的状况也不乐观。去年更是亏损了2760万英镑。 正如@车界微视所说的那样,宝腾犹如扶不起的阿斗,一再辜负了马来西亚人民和政府,先后从政府拿了30亿美元的补贴,还是屡次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吉利能不能挽救宝腾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尚属未知。 当然,尝过收购沃尔沃带来甜头的吉利并不会只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盘侠”那么简单,@排气管_AK就表示,说起收购,吉利汽车可谓是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每一项收购的背后都体现了其坚持“做强自己和走出国门”的深谋远虑。 @车界微视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宝腾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制造商,被吉利收入囊中,吉利便可凭借此优势以极低的关税进驻东南亚这个巨大的市场抢占份额,这不仅仅是为吉利汽车拿到了打开东南亚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我国自主品牌走出去的一大利好机遇。 除了出于对打通国际市场的考虑和目的,还有部分自媒体分析认为,吉利此次收购宝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路特斯汽车的核心技术。正如@爱拆车所说,吉利看中的是宝腾旗下的LOTUS,获得LOTUS的技术对于吉利在丰富旗下高端产品线有很大帮助。 是什么样的技术如此吸引吉利呢?@中国新能源汽车网认为,吉利是相中了路特斯的轻量化技术,换言之,汽车的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油耗。收购宝腾有利于未来吉利和沃尔沃车款的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 @侃车族也说到,路特斯作为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以及底盘调校的领导者,能极大地弥补吉利产品的缺点,进而增加吉利高端品牌LYNK&CO的产品力,与其他自主品牌拉开差距。 而@车先僧则认为,吉利看重的可能会是路特斯的超跑技术,后者为全世界众多汽车公司提供了汽车工程服务。 除此之外,@无限试驾认为路特斯对于吉利来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路特斯本来就不是一个走量的车型。类似于大众旗下的布加迪,它的存在更偏向于拔高品牌地位,提升自身技术储备等象征和战略意义。 只靠资本就能买来技术? 当然,吉利并不是中国车企在国际范围的唯一“买手”。早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北汽集团在2009年12月份完成了对萨博汽车的一次部分收购。不过不同于吉利对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这次北汽集团的收购内容主要是对“萨博技术”的一次采购,说通俗点就是直接拿钱买技术。收购清单主要包括:三个整车平台、两个发动机系列及两款变速箱。 对于这次北汽对萨博的技术收购,现任寰球汽车董事长兼CEO的吴迎秋在当时评论道,买技术一直是个难题。一方面看你识货与否,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的敏感性,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戒备心理更增加了海外收购的难度。而这次北汽买回来的不仅仅是产品平台,更多的是创新资源,而这将会给北汽的发展带来巨大价值。 技术收购萨博之后,北汽集团基于第一代萨博9-5平台打造出了后来的北汽绅宝,不过无论从销量数据上还是品牌影响力上来看,@汽车小咖认为,这次收购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结果。究其原因,@汽车小咖认为,收购萨博车型和技术,北汽的目的是用以打造自主品牌,然而,消化外来技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也许还需要重金返聘萨博研发人员。即使消化技术的难题解决,车型实现自主开发,但也不意味着自主品牌就可以成功地建立起来。 同样算是技术收购,上汽集团对罗孚部分核心技术的收购在目前看来算是比较成功的,基于罗孚原车型而研发出的荣威在上市之后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纵观这些依靠资本获取技术的案例,@车文驿认为引进技术的困难在于,一来难以真正消化;二来消化了也吸收不了——没有能生产的配套流水;有了流水线也没有合格的技术工人,更无法保证品质;要保证品质就得用好的配件,成本就高了,售价也高就无法保证销量。 不过,@12缸汽车却认为,虽然各家外国车企对中国多少有一定程度的技术保留,但一来二去,通过拆东墙补西墙,中国车企们基本把别家关于一台车上的东西都拿过来了。这么些年来,市场换技术没有成功,而花钱买技术却小有成就。 除了收购、入股整车企业,不少中国车企还将目标瞄向了一些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拿2010年比亚迪收购日本狄原模具厂为例,@12缸汽车说到,日本生产的高精度模具运至比亚迪在中国的生产线的做法非常适合比亚迪当时所处的中期汽车企业发展模式,比亚迪也派遣中国员工赴日学习模具生产技术,而事实证明,比亚迪的车身钣金从此也有了大幅提升。 单纯地只靠资本收购真的可以让自主品牌在技术层面得到质的飞跃吗?@车市青谈的观点道出了真谛:对于汽车来说,产品技术是没有捷径可以走,即便是引进,也需要十倍的成本去消化,三倍的成本去创新。资本去换技术,就像当年成立中国汽车企业与外国品牌成立合资公司试图“市场换技术”一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资本可以任性,甚至可以野蛮,但技术是有尊严的。

相关阅读
技术不够资本来凑?说说中国车企的买手之路[10:57]
鞍钢集团成功开发出旋转喷吹脱硫成套工艺技术[06-05]
我国成功掌握机载三维扫描技术[06-05]
宝钢股份热轧无缝钢管在线控冷技术填补国际空白[06-02]
天龙光电高新技术资质遭疑 业绩不佳存“保壳”压力[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