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在6月下旬出现反弹,目前布伦特原油回升至50上方,美国原油回升至45上方,但今年6月21日,美国原油曾一度逼近42关口,布伦特原油也跌至45下方。并且和2015年之前的原油市场比起来,目前的油价仍然只有当时的大约三分之一左右。 做空还是做多原油?一键下单! 像航空公司这样的用油大户,油价下跌对他们原本应该是件非常有利的事,毕竟燃油成本占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都能达到20%以上,是航空公司营运开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油价的波动也经常能够体现在航空公司的股价上。然而事实却是不少航空公司恐怕高兴不起来,因为对油价进行的对冲,反倒是导致航空公司的巨额亏损。 对于企业来说,对冲显然是个非常技术性但是非常常用的的投资活动,尤其日本险企,在买入外国债券的时候基本都会对这部分资产实行对冲。然而国内的企业对冲的结果显然不如人意,除了原油之外,航空公司在汇率上损失也不少。简而言之,投资有风险,对冲需谨慎。 国泰航空原油对冲亏损事件 众所周知,国际油价从2014年的100多美元一路狂跌,到现在一直在50美元左右徘徊,减产对油价也已起不到明显的推升作用,而国泰航空却将油价成本锁定于每桶90美元水平,不但没法受惠于油价下跌,反而不得不因此承受巨额亏损。 随后两年间,国泰的对冲亏损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国泰航空的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在2015年及2016年两年间,该公司因为燃油对冲巨额亏损达169.3亿港元,2016年燃油对冲亏损更是占到了燃油总成本的近三分之一。 下图为智通财经网的统计,2014年国泰对冲后的油价已经高于对冲前的油价,到了2015年,对冲后的油价比对冲前的高出接近30美元,2016年的状况也差不多。 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国泰的市值。截至8月16日收盘,国泰的市值为460.26亿港元,也就是说,国泰在原油对冲上的亏损高达市值的差不多三分之一。 在原油对冲上的巨亏导致国泰航空5月22日宣布进行二十年来最大的裁员行动,裁员600人,每四个经理就有一个被炒鱿鱼,国泰上一次有如此大规模的裁员是在合并港龙航空之时,要知道即使在那个时候,裁员也还不到200人。 国泰航空首席运营官何杲(Rupert Hogg)今年1月中旬在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时表示,公司“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制定为期过长的燃油对冲计划”,并将“重新考虑公司人员职位安排的问题”。何杲表示,国泰航空计划将部分不符合现在公司发展需要的岗位的员工调去新的岗位,这些岗位是为了迎合该公司“关注数字化”的目标而设置的。 同期国泰航空在回复知名财经媒体的邮件时表示,他们将在年度领导力大会上向350名高管及其他所有员工公布这项新的战略。新战略的关注点将集中在阐述制定新战略的背景、解决公司面临的挑战并说明新的战略方向将如何改变公司的运作方式。 对冲巨亏并非国泰一家 不过原油对冲巨亏也不是只有国泰一家,事实上自从2008年开始,国内航空公司对冲巨亏的消息就层出不穷。 据《财经》杂志2008年第23期报道,“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公布了三季报,两家均称在燃油套期保值业务上出现了巨额亏损。到2008年9月30日,国航燃油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已经为-9.61亿元(即亏损9.61亿元,作者注),东航的半年报业显示,仅仅7月到9月三个月,航油期权就亏损了2.71亿元。” 《财经》杂志2008年第25期继续报道,“截止到2008年10月31日,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套期保值合约损失由9月30日时的9.61亿元扩大为31亿元。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合约损失预估为18.3亿元。” 并且国外的航空公司,也时不时有原油的对冲风险。 2015年,达美航空,全美第二大航空公司,因为采用了collar原油对冲策略,损失了23亿美元,而排名第三的联合航空也损失了9亿6千万美元。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美国航空因为在2014年油价开始下滑后放弃了对冲策略,充分享受了低油价带来的好处。 除了原油,外汇市场也处处是风险 2016年中国四大航空公司实现营收增长,然而汇率损失同样“颇为壮观”。以下为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的外汇损失情况: 截至今年4月10日,1243家上市公司因汇兑产生的净损失达35.34亿元,其中四大航空公司的损失最为惨重,累计汇兑损失逼近130亿元。 中国国航年报显示,2016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39.64亿元,同比增长4.62%。由于主业增利状况较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 利润68.14亿元,同比提升0.59%。同时受汇率波动影响,发生汇兑损失42.34亿元,汇兑损失几乎是净利润的三分之二。据统计,这也是目前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中,最大的汇兑损失金额。 除了中国国航,东方航空、中国南航和海南航空的汇兑损益也较大,分别是35.43亿、32.66亿和18.6亿元。四家航空公司2016年累计汇兑损失129亿元。 在2008年之时,中信泰富也曾曝出外汇交易巨亏。当年12月2日,中信泰富公开披露的股东通函显示,过去两年中,中信泰富分别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Rabobank、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汇丰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银行共签下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在当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首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随后巨额亏损进一步扩大到186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