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秦公司能源事业部(设备公司)电力分厂现有在职职工114人,其中党员46人,占总人数的40%。所管辖区域较广,有供电、发电和燃气,涉及高温高压、电气伤害等场所,都是要害岗位,可以说是生产保稳的生命线。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激发职工队伍活力,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生产安全顺稳,成为新形势下党支部肩负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 基础+奖励 自2016年首秦公司开展基层改革以来,能源事业部35MW发电厂成为试点区,经支部讨论研究,出台“基础+奖励”的分配方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还是在改革前,考评机制不完善,一个月下来,各班组之间、同岗位职工之间考评差距不大,有人形成一种“守摊”的思想,认为只要上班点个卯,稳稳当当的,不出什么事,挨到月底就能拿到相应的一份报酬。照这样下去可不行,支部觉得必须想办法动动“刀子”,于是他们提出“基础+奖励”的考核分配机制,通过支部引领、真金白银激励,调动大家积极性。 甲班班长宋洪刚是一名老党员,一直以来干工作都比较认真,时常爱琢磨个事,恰好基层改革创新给了他一个“施展拳脚”的平台。从现场环境改善到设备故障处理、从自制简易工具到小发明小创新,小改小革的成果不断,一个月下来他自主实施了二十几个改善亮点,占到区域总数的四分之一,被评为月度优秀个人,当月提成拿奖励同比收入多了800多元钱。当然,作为老党员,又是带班班长,他知道自己身上的职责,带着大伙儿一块干,共同进步。他借着每次班前会的机会,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今天有什么问题需要改善,某某这月做了几个改善,又有谁多奖励了多少钱,等等,还把每月的考评结果进行公布,谁先进谁落后一目了然,这谁还没个脸面,都绷不住劲了。两个月下来,都主动拉着老宋的胳膊说,“这处我进行了改进,看看这个算改善吗?”“刚才我把开关室空调滤芯清了一下,效果比原先好多了。”而对于不会干的职工他就手把手地教,什么地方容易有隐患,他和大家一块讨论,一起找解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引领,班上职工都养成了主动动手的好习惯,月人均改善亮点数达到3个以上,班组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区域其他班组的前列。1至10月份,班组综合考评中,21面彩旗、17500元的单项奖,他们斩获8面旗帜,7000元奖金,占总数的40%。其他班组职工见他们领先了,也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在区域里形成了一种“赶、比、超”的良好风气。 与外委“争食” 35MW发电厂的基层改革活力在迅速扩大,小打小闹渐渐地已满足不了大家伙的胃口,开始想干点大活。以往两个电站的循环水池清淤工作都需要外委,一年两次,每次都得七八万元的费用。看着这么多钱就这样给了别人,发电厂的党员们坐不住了,由党小组牵头主动找到党支部,要求自己承包,与外委打擂台,说:“别人能干,咱也能干,不但能干,会干得更好!”经支部研究,决定对内承包,以重点创新工作进行奖励。这一下大家伙都乐了。 不过乐归乐,这活儿一干上,一些人就有些懵,因为想象的和实际有差距,35MW电站年轻人多,经验少,一上手就开始麻爪。老贾、建国这些老党员、老同志,见得多有经验,就给大家讲、做示范,并指导大家伙儿一块干,凝聚心劲,很快都入了门道。一时间,锹铲的、镐刨的、装袋的、推车的……现场干得是一片热火朝天,半天下来,每个人的脸上、身上都是泥水油污,但没人喊苦、说累、更没有人退缩。经过两天的奋战、清淤工作终于圆满结束,清理出泥沙三百多袋。就这样,单位“大锅”里的钱省了,职工们的口袋也鼓了起来,随后自己动手清淤便成为一种常新态。截至今年10月份,支部共组织循环水池清淤8次、冷凝器冲洗5次,共节省外委费用30余万元。 “炸弹”上加笼子 有了小变化,才能激发大智慧。8立方米转炉煤气柜,作为首秦公司转炉煤气唯一的储存设备,是公司级重大危险源,有人称其为露天“炸弹”,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确保煤气柜安全运行的极端重要性。35MW发电厂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研讨确保煤气柜安全运行万无一失的方案。有一天开会时,气压站的党小组长孟刚说:“能不能直接在煤气柜外边贴上钢板焊呢?”当时,支部书记郭正华想了想,觉得既不影响公司生产,费用又低,可行。但这危险不危险呢?他有点吃不准。郭正华想,孟刚是加压站大班长,从一进厂就一直在加压站工作,守着煤气柜已十几年了,每次检修都是他负责,有经验,说的话不会是空穴来风,转而让孟刚接着说。孟刚接着补充说:“贴钢板的时候,增加几个氮气吹扫点,通过氮气置换煤气,完全可以避免引燃。”“有多少把握?”有人追问。“十成,咱以前干过。”话到这份上,大家都踏实了,后又经过反复现场模拟,实验很成功。最终经请示部门领导同意,决定采用“吹氮贴钢”方案对8万柜进行包补。 此项工作必须确保安全,部门党委非常重视,底线就是不能出事,得拿出“定风丹”,经研究决定现场施工由孟刚负责,他懂技术,有经验,同时又由党员骨干组建成一支“攻坚队”做冲锋。4月6日正式开工,由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大家干活倍加小心,刚焊的时候从南向北,南边的三线包补挺顺利,但接下来在拐角处由于敞口较大,影响吹扫置换效果,不敢动明火,后经孟刚指挥采取“红砖砌筑+水不漏+结构胶”封堵的方法给堵上了,他对大家说:“包补的箱体内是正压,只要氧含量不超标,煤气含量高,没事。”就这样一块“硬骨头”有惊无险地被啃下来了。接下来“攻坚队”大显身手,急、难、险活冲在前边,人不卸甲,马不卸鞍,在奋战43天后,8万柜包补工作胜利告捷,这可是35MW发电厂至今最引以为豪的事儿。 支部引领,攻坚克难,在使命面前,他们敢想敢做,敢于担当;在困难面前,他们勇挑重担,冲在前面。是蓬勃发展的基层改革,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在前进的路上,他们步履坚定,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