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现代物流报就美联储加息采访兰格钢铁分析师王国清

发表日期:2017-12-28 09:33:23 兰格钢铁

现代物流报舆情监测室常河山

消息概述

与市场的预期一致。

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以7比2的投票结果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25%至1.5%,这是美联储今年内第三次加息。

耶伦最后一次以美联储主席身份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申,通胀疲软只是暂时的,美联储将逐步加息,预计特朗普税改未来几年将温和提升美国经济。“点阵图”中值预测显示,美联储2018年将加息三次,将利率区间抬升至2%至2.25%。

有动作的不只是美联储,12月11日至15日的一周里,全球迎来“超级央行周”。北京时间12月14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相继公布2017年最后的货币政策决定。和市场预期一致,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英国央行与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有分析认为,央行的步伐不会停下,2018年将是利率正常化关键年,多家投行预计,2018年全球将迎来更大的加息浪潮。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公告显示,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利率分别调升5个基点。有分析据此认为,在美国等经济体紧缩货币趋势渐明的背景下,中国央行未来也将被动跟进实施加息。但专家指出,相关经济体加息预期早已被市场充分消化,其边际影响实际上已经减弱。未来,中国将继续保持自主、稳健、审慎、精准的货币政策基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而不是随便“跟风”。

网络关注趋势

在2017年12月14日至2017年12月18日这段监测周期内,共监测到431890条相关数据。监测周期内,舆情热度波动频繁,有较多的引爆文章,《【财经早餐】2017.12.14星期四》、《商务部回应特朗普减税冲击波:中国仍是投资热土》等文章获得较大传播和关注,并且舆情热度上升,监测时段内有11个网络关注高峰,至18日下午14点后网络热度逐渐平息。参与此事件传播的重要媒体有新华网、中国经济网、新浪新闻、网易、腾讯新闻App等。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易铺网、金融界、搜狐等新闻媒体站点对此事保持较高关注。在社交媒体中,股吧、新浪博客的网民也对此事持较高关注。

媒体分布

监测周期内,现代物流报舆情监测室共监测相关话题信息431890篇,其中,新闻151060篇,纸媒2420篇,APP新闻59220篇,微信151030篇,微博26340条(含原发微博15050条,转发微博11290条),论坛17390篇,博客14440篇,问答1080条,评论8610条,视频300条。新闻站点、微信、APP新闻载播占比较大,分别为34.98%、34.97%和13.71%。

意见领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

近年来,尽管美国基于经济回暖而连续加息,但加息对这些发达经济体而言尚难以成为长期政策趋势,更多地则是为未来经济下滑时重回货币宽松政策腾挪空间。目前,美英等国经济虽有好转但复苏成色不足,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且质量不断提升。这种差别意味着,中国市场在投资回报率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海外资本也并不会对利率小幅变化过于敏感,因此外围经济体加息对中国的冲击不会太大。经济学家宋清辉:

基于美国和美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联储加息无疑将对与之交往密切的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外溢影响。但在中国经济企稳、迈向高质量发展周期背景下,美国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弱。同时,由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受到外部汇率掣肘因素较小,加上中美利差处于历史高位、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容忍度也在进一步提高等,整体来看美国加息对中国利率市场的整体影响有限。但仍有一些迹象表明,中国央行在2018年下半年“被动加息”可能性概率在增大,不过尚待进一步观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事务主管詹姆斯·丹尼尔:

美联储加息政策已被市场大部分提前消化,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减小,同时外汇储备非常充足,预计美联储加息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

这次加息市场影响不大,但是市场还是有一些争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于“随行就市”,央行的政策利率应该是市场的基准利率,应该是市场利率随着中央银行利率调整。如果中央银行说政策利率随着市场调整,那基准利率是什么?按央行此次表述推测,市场是基准利率,央行只是跟着市场调整。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另外,对于资本流动以及汇率的影响,担忧引起资金外流和汇率贬值的预期。事实上,今年以来,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是持续在强化的,外汇储备也在增加,汇率也在升值,管制越来越强,汇率大幅贬值和外汇流出压力也不大。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已大幅减小,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容忍度在提高,中美利差也处于历史高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受外部汇率因素的牵制较小。野村中国股票研究部主管刘鸣镝:

中国近年来的研发投入率不断上升,研发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现金流也在变好。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在美联储加息的环境中,中国上市企业的抗压能力将好于其他国家的很多企业。2018年将继续关注和消费升级有关、具有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性能的公司,以及被低估的股票,尤其是那些在债务上比较审慎稳健的、业务符合严监管要求的上市公司。

专家观点

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

不能忽视美“加息”背后“优惠政策”及其它低成本变化

如果把美联储的单次加息行为,看作一次孤立的行动,很显然,市场的漠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美联储的行动看作未来一系列加息行动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或者,看作“加息+缩表+减税+制造业回归+资本回流”等一系列大战略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恐怕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

持续的加息与缩表,正在迅速吸抽全球的流动性,换句话说,全球流动性的拐点即将在2018年出现。尽管美国经济数据在某个阶段会差一些,由此影响到美联储某一次加息,但是,大趋势却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持续的加息和持续的缩表。有人认为,美国不可能持续加息,因为由此导致的资金成本上升,美国自己也受不了。问题在于,美国税改正在快速推进,减税效应所带来的资本回流,将大大舒缓美国由于加息所导致的资金成本上升问题,也将弥补由于加息和缩表所导致的资金缺口问题。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加息+缩表+减税”的组合拳,而忽略了另外一点:美国超大力度的“招商引资”政策,甚至已经走到了减税的前面,从而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吸引力。以富士康投资美国为例。2017年7月,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副总统彭斯、众议院议长保罗·莱恩等官员进行了会谈,确定了富士康在美国投资的计划。这件事情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威斯康星州“立法财政署”给予富士康的30亿美元税收优惠!具体是,富士康将在15年内获得28.5亿美元的现金收入和1.5亿美元的建筑设备销售税豁免,从而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补贴。

如此“招商引资”政策简直优惠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很显然,为了吸引资金回流,美国从特朗普到白宫到州政府都拼了。因此,在“加息+缩表+减税”的组合拳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效率更高、力度更大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这个政策不仅弥补了美国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还带来了更低的成本,从而对资本产生更大的诱惑力。

再比如,“江南化纤”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办厂以后,综合土地成本、物流成本、银行借款成本、电力/天然气成本、蒸汽成本、配件成本、税收成本、清关成本、折旧成本、厂房建设成本等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国内环境成本,人工成本等持续攀升,中国制造成本已经和美国制造成本相当,在一些行业将会超过美国制造成本。”在美国减税政策实施以后,其制造成本无疑将会进一步下降。

因此,在美联储行动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提升美国竞争力的行动。对于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力量,我们绝不能忽视。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国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从而,使中国经济在即将到来的空前寒冷的严冬中能够屹立不倒。民族证券总部财富中心首席投资顾问黄博:

美联储加息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较大压力

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但美联储加息所带来的利率上行预期依旧制约场外资金进场的意愿,谨慎且偏向紧缩将是近期全球央行的基本倾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窗口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趋势依然稳健。虽然10月、11月部分经济数据出现阶段下滑,但结构性的看,11月进口、出口数据双双超预期,显示内需和外需继续扩张,全球经济仍在同步复苏中。此外,经过10月份的短暂回落,人民币新增贷款11月再度攀升至万亿以上,显示出实体经济也依然维持较为强烈的融资需求,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韧劲;其次,监管层首次提出“建设资本市场强国”这一概念,强调“建设资本市场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任务”,资本市场未来在经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战略地位仍将不断提升,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另外,在近期国内市场利率运行平稳且符合参考水平、各类金融杠杆数据已经出现下行的环境下,继续通过上调利率方式来去杠杆的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虽然美国加息会将中美息差收窄,但全球投资者一直低配中国市场,而当下全球投资者已经留意到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美国加息预计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较大压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张敬伟:

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可不受美联储的牵引

美联储加息,主要还是基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2017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5%,高于9月份预测的2.4%;到2017年底美国失业率预计为4.1%,低于9月份预测的4.3%。美联储也给出了2018年的加息预期,到2018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2.1%。美联储预计2018年加息三次,与9月份的预测保持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加息后的利率空间,依然维持较低的水平。中国会跟风加息吗?中国有更多的货币工具可以使用,因而可以通过不调整利率的方式实现实质上的利率“加减法”。央行上次调整利率,还是2015年的10月24日。当时包括之前的“降息”和“降准”,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那一次,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两年过去,央行在没有调整利率的动作。现实是,虽然基准利率没有调整,但是市场化利率却明显上升。

美联储、英国和日本央行可以单纯地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指标进行加息,中国不行。一方面,中国市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货币政策调整既要考虑经济增长,也要配合供给侧调结构改革,更要考虑市场预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市场有影响,但是经过几轮谨慎加息的市场考验,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可以不受美联储的牵引。

正如前述,过去两年央行没有调整基准利率,但并未无所作为。央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稳增长和调结构同步运行。就前者而言,中国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稳预期区间;就后者而言,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

新经济周期,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蓄势待发,货币政策调整要合适才好。美联储加息内部鸽派与鹰派的争吵,以及耶伦的坚守就是此例。对中国而言,货币政策调整牵涉的因素更多,楼市、债市、股市以及经济增长的幅度和供给侧改革的成果等都必须兼顾到。要把握好一个平衡点殊为不易,以加息为利,现在自然不是最好的时机。

    兰格钢铁信息中心主任王国清:美国经济复苏有利于国内外钢市供需关系改善

2017年12月13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25%至1.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来第三次加息,也是2015年12月启动首次加息以来的第五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美国再度加息,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而美国经济体复苏,将形成全球经济增长强大动力,进而增加钢材消费需求。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进口半成品和成品钢3091万吨;2017年1~10月,美国进口了3280万吨钢材,同比上涨19.4%,已经超越去年全年的水平。

但目前美国实施比较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对于进口中国钢材形成较大打压。从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钢材情况来看,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钢材116.9万吨,同比下降51.8%;2017年1~10月,中国出口美国钢材99.3万吨,同比仅增长1.8%。尽管两者统计口径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钢材在美市场份额有所下降。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钢材占美国进口钢材总量的3.8%,2017年1~10月这一占比下降为3.0%。

但即便美国进口中国钢材减少,只要美国钢材需求增加,不管资源供给来自何方,对于全球钢材市场都是一个利好。对于国际钢材及冶炼原料市场而言,也都会最终因为全球钢材需求总量的增加,直接和间接刺激国际钢材市场与中国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善。(现代物流报)

相关阅读
现代物流报就美联储加息采访兰格钢铁分析师王国清[09:33]
第一财经电视台采访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12-20]
华夏时报就重钢管理层换血采访兰格钢铁分析师王国清[12-18]
第一财经日报就钢企盈利采访兰格钢铁分析师王国清[12-14]
华夏时报就钢价上涨采访兰格钢铁分析师王国清[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