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梁启东:东北振兴 抓小是个大战略

发表日期:2018-01-02 08:38:15 兰格钢铁

​​12月27日,好友、人民日报记者何勇在人民日报发了一篇评论文章《东北振兴从“小”抓起》,观点很鲜明,视角很新、很独到,读后颇有感想,在此谈点儿体会。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项目选择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是抓大,还是抓小。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大”还是“小”的选择尤其是现实的问题。 目前,中小微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底层力量,成为就业的蓄水池。但是长期以来,在东北许多地方,大项目、大企业偏好严重,寄托投资拉动,招大商、大招商,把发展经济同上大项目简单地划等号,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增加投资、上马项目,投资越多,发展越快;项目越大,实力越强。 在这种观念驱使下,拉大投资、上大项目成了很多许多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对中小微企业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没有明晰的思路,不重视环境的改善。比如说重视央企的项目。东北地方政府对央企这个“豪门望族”普遍持欢迎态度。因为它的投资都是大项目,不仅能够在短期内稳增长,而且将持续带来巨额的产值和税收,所以央企成为各地方的“香饽饽”,地方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全力跑央企项目、拉央企投资。但实际上央企存在着的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不够;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机构众多;厂办大集体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状况普遍存在等四大突出问题,并没有在扩大投资规模中得到解决。特别是央企的人财物是独立运行的,省级很难“插手”,央企与地方争利,“条条”与“块块”博弈严重;而且与民争利,“挤出效应”严重,在央企“巨无霸”快速发展的同时,是东北民营企业发展的滞后。 避“轻”就“重”、抓“二”放“三”、重“大”轻“小”,是一种通病,造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链条不完整、市场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正像何勇文章中所讲,抓大项目、搞活国有大企业,的确是当前稳住东北经济发展态势的关键一招。但长期一味重“大”轻“小”的结果便是,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不仅国企没有做大做强,存量没有升级甚至没有保住,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发育不良,支撑不起经济大厦的良性运转。和南方一些城市比,东北主要城市小微企业数量偏少。 抓“小”,体现的是一种放眼未来的眼界,也体现了做慢工细活的定力。正像何勇文章所讲,抓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需要抓见效慢但利长远的战略新兴产业。 抓“小”,反应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创新理念。“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小”与“大”,有各自的优势、各自的定位。大项目有大的带动性,小企业有小的辐射力。“小”与“大”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小企业有大发展,小舞台可以展现大世界。前些年东南沿海培育千千万万的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小企业堆积成大产业,小商品形成了大市场,带动了地区经济不断壮大体量。东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一带五基地”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大企业的顶天立地,也离不开中小微企业的铺天盖地,离不开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持续崛起。 所以,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一手抓大项目稳住局面,一手抓小微企业,夯实未来发展基础。要站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高度,做好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要记住,抓“小”,在东北恰恰是个“大战略”。 附:何勇文章原文《东北振兴从“小”抓起》 前不久,沈阳市政府的负责同志专程抽出半天时间,到一家刚刚创立不足两年、销售额才一两千万元的无人机公司调研。这让公司上上下下的员工很振奋。 沈阳是重要的航空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基地,无人机企业虽是小苗,却蕴藏着广阔成长空间。这位负责同志看准的,正是小企业的大可能、小舞台的大世界。“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从“小”抓起,体现出一种放眼未来的眼界和做慢工细活的定力。抓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需要抓见效慢但利长远的战略新兴产业。 培“土”、扶“微”、育“小”,以往在东北地区相对缺乏。许多领导在抓经济时,都喜欢大项目、大产业,招商引资动辄规模“××最大”“××前列”,最次也得是所在地市第一。大街上“东北亚某某中心”的牌子,经常映入眼帘。有投资者说,投资过亿元建厂,遇到困难后想见县区主要领导依旧很难。为啥?嫌企业不够大。 “抓大放小”“喜大弃小”问题现实存在,其实并不奇怪。历史地看,东北过去的发展,靠的就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布局的“大项目”。抓大项目、搞活国有大企业,也的确是当前稳住东北经济发展态势的关键一招。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的“避'轻’就'重’”“抓'二’放'三’”,造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链条不完整、市场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结果便是,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不仅国企没有做大做强,存量没有升级甚至没有保住,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发育不良,支撑不起经济大厦的良性运转。厚此薄彼,结果往往只会是彼此尽失。 ​从东北振兴发展的形势看,保增长有赖于扩投资、促创新,大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放眼长远,东北地区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市场经济自身一步步走向成熟,这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爆发,离不开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出现,离不开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持续崛起。“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九大报告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其实这也是东北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和南方一些城市比,东北主要城市小微企业数量偏少,要实现振兴,必须一手抓大项目稳住局面,一手抓小微企业,夯实未来发展基础。 老话说:“有土不愁种,有苗不愁长。”参天大树不是一天长成的,发展经济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再大的企业也是从小微企业一步一个台阶起来的。如今,不仅是东北,全国许多地区都在优化市场环境、投放“鱼苗”培育“渔场”。从“小”抓起,不弃微末,不舍寸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把中小微企业扶持好,把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经济的大池子一定会春意盎然。

相关阅读
梁启东:东北振兴 抓小是个大战略[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