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近两日上演“过山车”走势。随着美元回升,人民币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的一波大涨戛然而止。2月8日(本周四)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走低,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跌破6.34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逼近6.38关口,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时30分官方收盘价报6.3260,较上一交易日下跌664基点,创2015年8月11日汇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盘中最低触及6.3550。同期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下跌270基点,报6.3459。但就在2月7日(本周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调升190个基点,创下两年以来新高。 而2月9日 (本周五),离岸人民币汇率在隔夜纽约交易时段大跌之后开始反弹,9日午后涨幅迅速扩大,13时过后,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已上涨450点至6.3180;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上涨逾100点,处于约6.3050水平。截至当日16时30分,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3004,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涨256点,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盘涨181点。 走出人民币汇率单边升贬惯性思维 对于眼前这轮“过山车”行情,受访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大跌,只是对近几日美元连续反弹的反应,且1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单边快速升值后也面临调整需求。在节前交投量较低且美元持续反弹的背景下,外汇供求和市场预期等多因素调整导致汇率变动,并不值得意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趋势正在强化,未来市场将在其中逐渐找回理性。市场主体需走出人民币单边升贬的惯性思维。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人民币8日的暴跌,只是过去一段时间暴涨的正常反抽而已,即使贸易顺差创下低点,即使近期有一些官方的表态,即使股市继续暴跌,但人民币的突然下跌只反映一个事实,即市场上的人民币多头实在太多了。 周浩分析认为,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影响出口,而贸易顺差的减少,又会制约人民币汇率升值。与此同时,美元指数(90.3371, 0.0301, 0.03%)的持续下跌也受到联邦基准利率与美国国债的价格影响。 在经历整整一年的人民币升值(美元指数下跌)后,现在正处于一个拐点,这个拐点是由两国国内经济走势决定的,美国经济强势复苏,而中国出口在成本持续升高与汇率升值的双重压力下,在鼓励进口以及中国人海外消费大幅增加的背景下,人民币必然回调。 在西南证券研究与发展中心业务总监许维鸿看来,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加大是正常的,但是强势升值趋势不可能持续2018年全年,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实体贸易和投资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单边过快升值。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是正常的,符合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总目标,之所以有些媒体大惊小怪,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思维在作祟。现代经济是一个动态平衡、动态管理的系统,比起人民币汇率的绝对值,更值得货币当局注意的是汇率政策的导向和出发点。现阶段,中国银行体系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是问题,但是应该避免汇率市场化单兵突进式的改革。 市场主体应主动适应人民币双向波动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变,在基本面因素的支撑下,预计人民币汇率整体企稳、双向浮动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2月9日,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局还公布了2017年四季度及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初步数据。其中较为引人注意的是,2017年,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转为顺差。 2017年,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825亿美元,可比口径2016年为逆差475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呈现净流入638亿美元,2016年为净流出466亿美元。具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014亿美元,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653亿美元,双方向均继续保持一定规模。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转为大幅顺差,表明资本流动形势已经出现大幅改善。由于初步数据包含净误差与遗漏,预计最终数据显示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规模会更大,大约在1400亿美元上下(前三季度就已经达到1120亿美元)。 刘健表示,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项目是直接投资顺差。“四季度直接投资出现410亿美元的大额顺差,而此前出现这么大规模的顺差还是在2014年以前。此外,当季直接投资负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高达774亿美元。虽然初步数据中可能有一定误差,但这么大规模的直接投资顺差的确体现出中国对外资吸引力的上升。”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记者表示, 今后,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作为市场主体,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是题中应有之义。 展望未来,许维鸿表示,汇率机制改革还可以被视为中国“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的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要“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这些都需要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予以支持,而这也就必然意味着人民币的弹性将越来越大,“升升不息”、“跌跌不休”的局面会被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