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运河通州 通济京城

发表日期:2018-04-18 11:17:16 兰格钢铁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标志性建筑——燃灯佛舍利塔经过一年的大修终于完工,不久将对外开放。燃灯塔仅仅是通州水运文化的惊鸿一瞥。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大运河从通州城东北的拦洪闸桥起始点,向东南蜿蜒流去,势若游龙。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通州,作为过去京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漕运文化如今已若隐若现在通州各处水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1.通州塔影甲天下 世界上各大城市都有著名的地标建筑,而作为城市副中心,通州也不例外。通州的地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它就是傲然矗立在运河北端的燃灯佛舍利塔(以下简称“燃灯塔”)。如今,燃灯塔与原三教庙合称为三庙一塔景区。 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乃镇河之塔。 元明清时期,漕运船只从杭州起锚北上,一路上青山隐隐水迢迢,远行3000多里,过天津,奔张家湾,往北再行8公里,就能看到挺拔陡峻的燃灯塔,这就到通州城了。燃灯塔畔就是著名的葫芦湖码头,明清时期,大运河上运来的粮食在这个码头驳岸后,先经过检查验收,再装上船,浩浩荡荡驶向京城。于是,高约50米的燃灯塔既是京门通州的标识,又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标志。咸丰年间通政司(掌管内外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的文件)副使、著名诗人王维珍写有“通州八景”诗,其中《古塔凌云》曰:“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塔共八角十三层,高约49米,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塔内原有一尊燃灯佛石像。相传清朝时,经大运河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北京的商人们,在远处一看到这座燃灯佛塔就会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经历了众多苦难后,见到塔就知道来到了通州,一切灾难都将过去,燃灯塔成了当时通州的标志。2009年9月26日发行的《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第一枚就是这座塔。 “一支塔影认通州”,表面上写的是塔,内里却饱含着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京杭大运河边有四大名塔,除通州燃灯塔外,还有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这四座宝塔,均为运河沿岸的标志性建筑,其中燃灯塔最为古老。关于燃灯塔的建造年代,原有记载称为辽代遗物。但1976年唐山地震时,燃灯塔受损,直到1985年9月开始重修。修理震毁的塔刹时,在塔的第十三层正南面中间斗拱的灶门处,发现立有一块砖刻。其形为碑状,上面刻有一首七言古诗,是清康熙重建塔身时,由建塔僧寂玉自赋自刻,诗曰:“巍巍古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现,朗朗铃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亲。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于是,文物专家考证后,认为此塔是北周时期的建筑。北周时并不叫舍利塔,而是镇水的土塔,后来土塔消失,辽时在北周土塔的旧基上重建砖塔。 2.运河号子连天响 通州早在秦代就有漕运活动。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定都北京,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通州成了“上控京阙,下控天津,……京畿转漕之襟喉,水陆之要会”。 当时,每年运粮漕船两万余艘,首尾衔接十几里,伴随浩浩荡荡宏伟船队的,是此起彼伏,气势磅礴的号子声。 运河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至今仍有传人。它是历史和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的一个珍贵的民歌品种,是运河文化和北京文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通州是大运河北端最重要的运河码头之一,历史上是佐辅京师的东大门,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天庾之地,是北运河功能、作用、历史体现的核心区。而这种体现与通州运河漕运紧密相连。当时,每年运粮漕船二万余艘,这些船队,浩浩荡荡,首尾衔接十几里,“万舟骈集”成为有名的通州八景之一。1987年,通州郎府乡张各庄村年近九旬的韩友恩老人说: “我听老人说,当年运河日夜运漕粮,运河号子响连天,有人说这是'十万八千嚎天鬼’。”据此,我们不难想像当年漕运及喊号子的盛况。 运河船工号子的领号多为家族传承,其次是师徒传承、互学传承。 据运河船工号子的演唱者,通州区永顺镇盐滩村赵庆福老人讲,他喊的船号是祖传,是爷爷教会了姨父和爸爸,姨父和爸爸又教会了他。赵庆福6岁上船帮大人浇船(防船裂),9岁便学会了所有运河船号。姨父曾和他说:“学会我这号儿吃遍天下。”因为领号的人在船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待遇,一般领号人多为有经验的船工,出活不出活全看领号的,所以工薪比船上的其他师傅要高。出于方便和利益的考虑,领号者多培养自己的后代为领号人。 目前,通州区有关部门正在继续挖掘整理运河号子,设立“运河船工号子”保护基金,培养下一代运河号子传人,并组织漕运文化节活动,使船工号子这一悠远深沉的历史回声得以永留京东大地。 3.百年风雨通运桥 通运桥俗称萧太后桥,最早是木制的,在明代时改为石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保卫朝廷命脉运河和拱卫京师,抢筑张家湾城,把萧太后运粮河作为南护城河,在城外架了一座木桥,桥东百余米即是大运河,河口以南便是大运河北端第二处大型货运码头,南北方的货运往来都要穿过此桥,经年累月,木桥不堪重负,屡毁屡修。太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1605年建成,万历帝赐名为“通运”。到了清代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曾小规模的修缮过,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座桥的命名,还是源于桥下的萧太后河。据相关史料显示,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实际上,这条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处支流,自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运河一直滋养着两岸的人们。到了辽代,这条河被进行了拓展加工,成为一条漕运的主航道。其发源地以前是北京城东南部的护城河,再一直向东南方流去,在通州境内汇入凉水河,最后在汇入京杭大运河。在1958年修建引水水渠时,将此河拦腰截断了,现在,萧太后河在水利上的应用,主要就是北京南城河朝阳区南部的排水通道了。 萧太后桥为南北走向,全长约43米,宽约10米,桥下一共有三个石拱券,三个拱券中间的大,两边的小。桥面为平板型,由相互交错的大条石铺成的。桥的两两边设石栏板,每边各有雕刻着狮子的望柱18根。每边的柱头上雕须弥座,座上圆雕狮子,神态各异。最为独特的是,脚踩绣球的大狮子,不管有几个小狮子在身边玩耍,它都是雄性的;而不蹬绣球的大狮子全是雌性的。因此,此桥具有极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不仅狮子神态各异,而且栏板上也雕刻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十分好看。 在干旱的季节里,下到桥中间的桥洞上,可看到水线一下有碑刻,上面清楚的刻着“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清源陈进儒监造”的字迹。在桥的拱券上,嵌有一块碑记,桥下的镇水兽也十分精美。在桥的北端,有一方汉白玉质的石碑,上面为敕修通运桥的碑记,记载着这座桥在明清时期修建时的历史。 4.千年漕运通惠河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北京段涵盖4处遗产点,其中一个就是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通惠河与北运河交叉口)。 通州段是中国大运河最北方的河段——通惠河的端点段落,是通惠河在北京通州境内的一段河道,是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接的重要河段,始建于公元13世纪末(元代初期),西起永通桥,向东至通州北关闸汇入北运河,长约5公里。 通惠河是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首凿的运河,三十年修成,总长164华里,每十里一闸,蓄水通舟,共置闸24座,置桥156座,忽必烈皇帝赐名通惠河。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为北京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白浮泉引水渠遭到破坏而停用,明代嘉靖、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都重修了通惠河。 明清时期通惠河运粮十分艰难,因水量不足运粮船不能直达京城,要分段递运。因北京地势比通州高,为了蓄水行舟,通惠河设五处闸门,东便门外大通桥为头闸,庆丰闸为二闸,高碑店(平津上闸)为三闸,花园(平津下闸)为四闸,普济闸为五闸。 粮船只能在闸与闸之间行舟,粮船到闸口,不能过闸,每至闸门都要人工搬运粮食,先后由人工搬运五次才能抵京。 后来,由于海运和铁路的发展,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停止漕运,这条前后使用600多年的运粮河,完成了南粮北运的历史使命。 5.昔日运木存于此 在张家湾镇,还有个因转储修建北京城的御用“木料”而得名的皇木厂村,也是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 俗话说“先有皇木厂,后有北京城”。皇木厂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朱棣分遣大臣到四川、江西、湖广、浙江、山西等省采伐珍贵木材之后,装船经大运河运输到皇木厂码头卸货,并储存在这里,再经陆路运进皇宫。 故宫太和殿所用长14.5米、直径1米多的整材木料都是通过运河从南方原始森林里运来,再运入北京城。此外皇木厂还是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运盐中转站,当时这里大木成山,车辚辚,马萧萧,运河号子响彻云霄,盛况空前。 如今,村内仍遗留着大量的历史古迹,现保存着建设北京城的巨大花斑石46块、运河古道遗址150米等诸多古迹,包括建皇宫、皇陵用的红丝印叶纹嘉石,官盐码头称盐用的石铨,“惜字局”石碑等。 当年管理木厂的官吏在木厂四周栽植了许多国槐,现今仅剩一棵。该槐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经多年风雨变故,仍然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生机。其主干胸径近2米,四根巨大树杈分指四方斜向青天,冠状如伞,茂盛滴翠,十分壮观,是皇木厂村的历史见证。 6.运河文化活起来 说运河,道通州,文化古迹逛也逛不完,数也数不清,如何让运河文化“重现生机”是关键。 “当前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严重挑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一次运河文化保护论坛上指出,沿岸城镇是依托运河发展起来,大运河的保护和沿线城镇发展应建立互动关系。而这正是通州区在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让运河文化保护活起来”。 通州正在从文物保护修缮、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多维度,探索让运河文化保护活起来。 2016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被写入北京“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是以保护大运河文化为基础,融合相关产业,使运河成为'活’的文化遗产,形成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利用方式。”通州区文化委办公室主任邢振华介绍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未来通州区将在利用好运河资源方面,做到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合理利用修缮完成的文物古迹,开辟成村民文化活动站、非物质文化展示、村史馆等。 同时开发休闲旅游产业。 编制《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规划》《城市副中心背景下的通州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通州大运河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合理利用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公园、“三庙一塔”景区、休闲农庄等景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成立“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签订三地旅游联盟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运河旅游带建设,共同推动北运河全线通航。

相关阅读
通州将建万亩游憩公园 形成多个主题的公园集群[11:13]
运河通州 通济京城[11:17]
通州台湖新增万亩公园 天然氧吧即将落成[04-13]
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即将开建[04-08]
通州今年将大修乡村公路87项[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