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金稳会首次会议后 货币政策去往何处?几位央行“传声筒”重磅发声

发表日期:2018-07-05 09:08:25 兰格钢铁

7月2日,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会议。 会议研究了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监管工作节奏和力度等工作,并部署了近期主要任务。 从会后多名央行“传声筒”人士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表态来看,货币政策的“全面宽松”转向并未得到承认,“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仍是主要取向,稳杠杆阶段需要平衡防风险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未来或许有望出现更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 年内三次定向降准后,市场上对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呼声越来越多。货币政策的边际调整似乎也已经得到确定,上证报周四头版文章提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包含7月5日降准将释放的约7000亿元资金),远超去年全年1.76万亿元的总和。 孙国峰:结构性货币政策不改稳健中性取向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发表在《中国金融》杂志上的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正确理解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孙国峰特别提到,今年以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并非防水,也非全面放松”,而是在货币总量稳健中性的同时,“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孙国峰还提到,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要打赢防范化解重点金融风险攻坚战,需要继续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金稳会也强调了重大风险攻坚战和应对外部风险的必要性。会议认为,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市场主体韧性强,国内巨大规模市场的回旋空间广阔,“完全具备打赢重大风险攻坚战和应对外部风险的诸多有利条件”。 (具体参见:孙国峰《正确理解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刘世锦强调中国进入稳杠杆阶段 打赢重大风险攻坚战,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去杠杆行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昨日再一次强调,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营造的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下,“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 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杠杆率增长较快,与我国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不匹配、权益融资比重偏低、货币化进程和金融深化较快、国有企业和平台公司曾一定程度上承担政府职能等因素有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上述推升杠杆率的因素正在出现重要变化。 (具体参见:《刘世锦:去杠杆初见成效 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 马骏:去杠杆不会一刀切 刘世锦强调了当前的稳杠杆任务,而另一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则指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去杠杆将会避免总量“一刀切”,更多注重结构性去杠杆。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监管层将更多注重结构性去杠杆,避免过度使用在总量层面一刀切的去杠杆措施。 这印证了货币总量层面将仍旧维持稳健中性,而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操作。 (具体参见:《马骏:去杠杆不会一刀切》)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黄益平更是直接警示,要高度警惕去杠杆过程中的“次生风险”,平衡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政策定力,对结构性去杠杆过程中正常的、非系统性的风险暴露要提高容忍度,货币政策管好流动性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 第二,要充分发挥金融委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形成政策合力,高度警惕去杠杆过程中的“次生风险”,平衡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办法,对“恶性肿瘤”毫不手软,实施“外科手术”;对情况复杂、牵扯面广的风险个案重在调理,“慢刹车”,逐步缓释。 第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善于识别和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要突出重点,精准处置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突出问题。对于局部的个别风险事件,可以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定向爆破”,强化市场约束,提前释放压力和风险,避免风险过度积累。

相关阅读
金稳会首次会议后 货币政策去往何处?几位央行“传声筒”重磅发声[09:08]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且松紧适度[07-02]
易纲履新百日:力推金融开放 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小微[06-29]
专家:央行面临货币政策松紧与企业信用松紧两难局面[06-28]
人民币汇率六连跌 中美货币政策或持续分化[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