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经济基本面决定人民币在中长期有持续升值潜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8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856元。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逆转2017年的升势,从年初的6.3左右贬值到目前的6.8左右。有分析称,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较大,美元指数延续强势,人民币短期承压调整。据中国商务部消息称,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拟于8月下旬率团访美,与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马尔帕斯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就双方各自关注的中美经贸问题进行磋商。
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贬值阶段,从2015年8月10日至2017年1月3日,人民币即期汇率从6.2097贬至6.9557,贬值幅度达10.7%。第二阶段是升值阶段,从2017年1月4日至2018年3月30日,升值幅度达10.8%。第三阶段是新一轮贬值阶段,从2018年4月至今,尤其是6月15日以来的一个半月时间,汇率贬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何去何从?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目前,美国经济依然强劲,通胀压力依然很小,美元依然处于加息通道当中,美元继续升值的压力很大,但美元指数下行的拐点有可能出现在9月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国表示,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要么是因为人民币弱,要么是因为美元强。2017年以来,美元指数走出一波先贬后升的行情,从2016年底102左右的高位,贬值到2018年初88左右的低位,然后掉头向上,升值到目前95左右的水平。从88到95,美元指数升值8%左右,和本轮人民币贬值幅度相仿,时间区间也大致相同。因此,人民币的贬值可能源于美元的升值,或者说是由于美元升值的被动贬值。从2018年3月开始,美元开始升值,其它主要货币开始了一轮对美元的贬值过程。经济基本面决定人民币在中长期会有持续的升值潜力。
中信证券(15.750, -0.20, -1.25%)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美元指数本轮上行的区间在96—97附近,向下拐点可能出现在9月份。人民币汇率上周略有企稳,但是如果未来美元指数突破97关口,强美元又会对短期人民币汇率带来新的压力。
徐建国认为,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的基础货币,有一个货币锚的作用,其它货币随着美元的升降而反向波动。从这个角度讲,人民币已完成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的转变,成为一种管理浮动的货币。自2015年汇率改革以来,汇率市场化的方向没有改变。目前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依然是增加浮动,慢慢向更自由浮动的方向过渡。已经发生的和即将继续发生的波动,是浮动汇率体系下的正常现象。汇率波动会给金融机构、企业、家庭的资产管理带来风险和困难,是浮动汇率体制必须面对的情况。在保持浮动汇率的前提下,所有企业和居民须做好应对汇率波动的准备。
太平洋(2.270, -0.02, -0.87%)证券宏观分析师肖立晟表示,最近央行表示,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通过提高远期售汇准备金,释放汇率稳定的信号,表明央行一直在致力于向浮动汇率转轨。央行希望外汇市场通过自发调整来吸收贸易摩擦的冲击。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来自于外汇市场供求。其一,下半年经常账户可能会再度出现逆差。其二,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分化。其三,第四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的指标可能出现好转迹象。
人民币汇率短期会有继续贬值的压力,但在年末可能会获得向上的支撑。究竟人民币汇率会不会贬值突破“7”,取决于当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世界贸易体制的变化不可避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不可避免。在多极世界的格局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是多种主要货币相对浮动。”徐建国表示,本轮经济周期以后,人民币将扭转跌势,开始升值,突破前期高点(6.04)的时间节点,大概率在2020年底之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格局是“短期贬值,长期升值”,或者说“周期贬值,趋势升值”。在目前全球格局演化趋势下,人民币的长期价值依然被低估了,美元的长期价值可能被高估的。轻配人民币资产,不符合基本趋势。
中国银行(3.450, -0.02, -0.58%)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表示,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既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也是稳定信心和预期的需要。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作为联系内外经济的纽带,汇率稳定将面临更多挑战。汇率改革要在考虑经济承受力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防止汇率成为放大经济波动的来源。未来,在美联储加息和贸易摩擦升级的关键时点,人民币仍面临阶段性波动压力,不应放任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而应通过不断完善外汇管理框架,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兰格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