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记者在炼钢大管坯现场看到,坯料喷标机器人已上岗,这表明由人工在高温、高风险环境下进行喷标作业将成为历史,衡钢智能制造又向前迈进一步。
从5月份开始,衡钢与浙大精益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管坯端面自动喷标系统升级改造》智能制造项目,在炼钢大管坯连铸切割工序增加一个机器人和喷标系统。机器人由耐高温材料制作,竖立在辊道旁,当红彤彤的管坯来到它面前,它用“眼睛”(摄像头)一扫描,喷标系统随即自动定位管坯,然后机器人伸出手臂,快速喷出一种耐高温金属溶剂,在管坯端面精准写下炉号、钢号和一串编码,仅用20秒便完成一支管坯的喷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串编码是为管坯新增加的“身份证号”,包含炉号、钢号、规格、流号、支序号、工艺、喷印时间等系列信息,每喷一支管坯,系统便自动保存这些信息,建立数据库,便于以后坯料实现追溯性管理。同时,喷标系统也具有网络模式,待“智慧衡钢”信息系统上线后,喷标信息可通过MES系统自动将钢坯相关信息传输到机器人,整个过程不需人工干预。
据了解,以前大管坯喷标岗位有8人,他们在坯料缓冷坑里使用模板、油漆手动喷标。坑内管坯有时多达几百支,虽然已褪去“红色外衣”,但环境温度仍高达七八十度,从事喷标工作十年的陈友福说“像火一样,非常闷热难受。”对此,公司切实为员工着想,积极响应员工诉求,通过实施智能制造项目使员工远离环境风险高、劳动强度大的岗位。现在,喷标系统集成到连铸切割操作室,切割工“足不出户”便可指挥机器人作业。与人工喷标相比,机器人耐高温,可24小时作业,成本大幅降低,并且能有效防止出错,避免混炉、混钢。对于机器人的上岗,陈有福很是高兴:“有了它,我们就轻松多了!”
加上之前在大管坯、特大管坯上线的自动加渣系统,至目前炼钢分厂已有3个机器人上岗,下一步还将在小管坯增加一个喷标机器人。据悉,今年衡钢共实施12个智能制造项目,现已完成4个,即将完成180分厂《钢管外表质量智能检测系统》《钢管自动打包系统》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