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9月17日电(记者张添福)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郗海明介绍,近年来,青海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致力于走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显现。 其中,循环经济持续推动。青海不断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三个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国家终期验收,12条循环产业链初步形成,循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资源转换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千亿元级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盐化工产业国际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世界级新能源基地逐步形成。聚力打造海西州、海南州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成全球最大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项目,以及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3%,绿色能源输出到江苏、湖北等省。今年6月创下连续216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新纪录。 新能源产业迅速提升。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升级,高原型风机制造及配套装备形成规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重大攻关科技项目,攻克了盐湖提锂、特色生物有效成分提取、硅铁矿热炉余热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电子级多晶硅、光伏逆变器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控加工中心等新装备。 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创新发展。建成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青海省空白。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基本形成,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形成规模,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5%,注重培育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农牧业向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建成。 此外,服务业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工业。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新型商业模式和交易手段快速兴起,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信息消费发展迅速,新的增长动能加快形成。 郗海明表示,五年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二个千亿元台阶,2017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44.7:46.3,呈现一产稳、二产优、三产增的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