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上海营商环境建设中还有什么痛点、难点、堵点亟须突破?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合作,联合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成员单位共同举办了“2018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 参会专家普遍认为,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建立跨部门协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等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重点。 降低外资准入门槛 多位嘉宾在演讲中提到中国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市场的问题。 高风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兼CEO谢祖墀谈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逐步对外开放了许多行业,如消费品、零售以及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已经完全开放。 “中国政府前不久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取消对于汽车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合资股比限制,但是中国仍然有一些如商业银行、保险等领域相对封闭,商业银行和保险业依然是以国家为主导的政策性产业。”谢祖墀表示。 今年上海发布改善商业环境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100条措施提到,将进一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尤其在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领域。今年4月,银保监会也宣布,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分会总经理琼安娜认为,尽管中国在2018年出台了取消银行和证券业市场股本上限的重要公告,国际金融机构仍然难以进入市场。她认为,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市政府应积极解决监管问题,确保国际机构可以广泛参与金融行业。 “我们鼓励上海率先取消相关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因为这将有助于为外商营造更开放、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上海首席代表欧文表示。 除了在金融、汽车行业的开放外,谢祖墀建议,上海应该持续推进和加快服务业、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开放进程。特别是对研发依赖度较高的医药卫生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加快对创新型药物和医疗器械的审批,为外资企业的研发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具体指标来看,中国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保护中小投资者这几项排名上升显著(>50名提升),印证了北京、上海等地在审批加快、流程简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周园认为,目前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各部门背后的权责分工。 普华永道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服务合伙人高骏杰在演讲中举了在上海“办理施工许可证”的例子。他认为,尽管该指标的世界排名从去年的172位上升至今年的121位,但还有提升空间。当前耗时较长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图纸审查”和“获得用水和污水连接”环节,无论在北京还是上海,这两个环节均耗费超过20天的时间。他研究丹麦、韩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后建议,中国应重点推进联合审图机制、提升水务连接效率。 在有序的协同机制下,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这一创新经济的核心才能得以有效施展。 欧文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应该鼓励采用“发现”程序,允许法院要求被告提供相关证据。我们还鼓励采取更明确的措施,要求政府机构对审查过程中涉及的企业机密信息予以严格保护,并减少原告在商业秘密案件中面临的高额举证责任。 谢祖墀表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依法严格保护外商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对于各种形式的侵权事件和案件将认真查处、严肃处理。可赋予知识产权专业法院更多权力拓展其运作领域并完善其运作机制。按照市场原则不断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对标国际性的专利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