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建设,绕不开房地产与生态保护的话题。 根据央视的报道,云南公布了《2018年省财政奖补支持的特色小镇名单》,有15个特色小镇获得了云南省财政1.5亿元的奖补支持。但有6个特色小镇,被淘汰出创建名单,而且收回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 被淘汰的6个特色小镇中,包括了大理的鸡足山禅修小镇和文山的八宝壮乡特色小镇。 1、特色小镇,不应该是速成品。 中国城市快速崛起,靠的是速度与效率。“快餐”的做法,形成了大量工业化、标准化的产品。 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可以快速成型? 这点,在以往是没有成功经验的。 在欧洲,一个著名的小镇的建设和形成,可能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漫长岁月。 我们复制一个小镇,只需要短短几年。 这样建成的“特色小镇”,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吗? 2、特色小镇建设,不能触碰生态红线。 当前在建和准备建设的特色小镇,大多位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小镇建设和环境保护,难免有所冲突。 云南省淘汰6个特色小镇,根据的是《关于印发云南省示范特色小镇评选办法(试行)的通知》,这份考评文件明确:不触碰生态红线,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通过政府违规举债,不搞变相房地产开发。 以上四条,不止是云南的规定,已经是全国各地的通用标准。 3、特色小镇需要房地产开发,但不是过度的开发。 资本逐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等,在房地产开发面前,都变成了“赚小钱”、“赚慢钱”。 特色小镇,当然离不开房地产开发。但必须控制欲望,千万不能搞过度开发。 房地产的思维,是需要的。但如果都是房地产思维,一定做不好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