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包钢生产部能源处动力室主办张波通过电脑上的“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向“电力市场”提交包钢11月份用电采购计划。点击鼠标之间,上亿元的交易轻松完成。 此时此刻的张波,更像是期货市场上大宗客户的代办人。他发出的购电合同申请,瞬间就可传递到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平台,而他代表的大宗客户自然是包钢。 电力多边交易,是内蒙古近年来在国内率先推出的电力改革重要举措,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指导”定价方式,转而以市场化的协商交易或集中竞价方式对电力定价。这样的市场自然少不了包钢,今年7月,包钢进入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洽谈开始启动。 有人这样形容:包钢加入内蒙古电力“WTO”,享受到了相应的“最惠国待遇”。事实也正如此,目前已争取到的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一年的长期协作电价,可为包钢节省外购电费支出1.02亿元。 为使包钢顺利跻身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包钢(集团)公司领导多次与自治区政府、电力公司对接,加快了合作的进程。今年5月,生产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远赴唐钢、太钢、新兴际华等企业开展对标,了解行业先进企业外购电情况,掌握当地政策如何落地,也为包钢与内蒙古本地电力企业洽谈合作理清了思路和方向。 内蒙古电力与包钢集团,一个是供应市场,一个是用户市场。电力公司为何让利于包钢?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种深度合作?又是什么让双方获得共赢? 包钢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电力用户之一;而内蒙古电力企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也已成为自治区支柱产业。如今,两大企业均已成为内蒙古钢铁、电力两大行业的代表。然而,持续多年的市场低迷给供需市场带来强烈冲击,包钢与内蒙古电力企业都急需一场合作中的转型。就在此时,自治区、包头市政府的扶植政策为双方合作抛出“红线”。 “红线”很快变成“红利”,而“红利”的直接体现,就是包钢获准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市场交易。 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是一个为用电户、发电企业、电网搭建的一个合作发展平台,可实现大用户直接交易。它的诞生,曾被誉为是我国电价市场化改革的一次重要突破。平台于2008年启动至今,获准进入用户已有120多家。 进入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后,今年9月,包钢与内蒙古电力集团经过多次洽谈和协商,签署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为期一年的长期协作电价,每千瓦时用电比此前降价0.0343元。 便宜“3分钱”,在家庭消费中似乎并不起眼,但当“3分钱”与包钢年度总成交30亿千瓦时用电量相乘时,减少的外购电费支出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在钢铁产品销售价格几近成本价格的当下,包钢努力争取政策而换得的这份合作成果不可小视。 包钢虽然从多边交易平台上获得了优惠的订单,但不代表已经走到成功的终点,哪家电厂愿意成为包钢长期协议电价的供电商,这需要包钢一个一个在洽谈中攻破。 阻碍洽谈的因素与难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包钢作为第121家跻身多边交易平台的用户,超大的用电量势必让电力企业重新构建原有布局。同时,受煤价下跌影响,今年9月1日国家对上网电价相应下调0.012元,发电企业的利润受到挤压,给进一步优惠包钢电力供应增加了难度。不仅如此,即将进入冬季生产的发电厂,会腾出一部分机组用于供热采暖,电价让利通常仅为夏季的三分之一。 困难重重,但包钢信心满满。公司生产部工作人员为寻求合作电厂开始持续奔波。为提高合作的“成功系数”,工作人员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坐在煤堆上”的坑口电厂,经过一番又一番艰苦调研和洽谈,8家坑口电厂与包钢达成了合作意向。 10月份,包钢迎来了第一个多边交易长协电价优惠月,外购电3亿千瓦时,当月节省电费支出1029万元。(耿静波 杨帆) 记者手记:在危机与挑战时刻并存的今天,“合作”这个充满暖意的词语正被赋予更多新解。为稳定经济,各级政府总要出台新政策为企业发展增添驱动力。因此,如何与政府“合作”,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政策,是企业需要研究和践行的新课题。包钢加入电力多边交易平台,推开了向外看世界的窗户,相信今后还会有这样的窗口相继打开,让更多政策的阳光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