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李沪生 章银海 张伟湘/上海、广州报道a 急毕利街,中环。这里是香港大型找换店的集聚地,一些老字号的找换店,实力堪比银行。从今年11月初开始,港币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一直稳定在0.792,并未见多少波动。 而在2007年港股直通车气氛炽烈之时,港币兑人民币的报价几乎几个小时就一变。 “我前几天在香港找换店汇款,见到的基本上还是和我一样说粤语的客户。”一位经常来往内地和香港的律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这与2007年港股直通车消息发布后记者在香港采访时所见到的情形迥然不同。当时,找换店外挤满了内地口音的顾客。 港币价格上升,往往意味着对它的需求增加。香港的不少找换店,可以在接收客户的人民币后,将兑换的港币直接汇至客户所在的银行账户。 李伟(化名)是一名有港股10年投资经验的资深老手,10年前,他在香港汇丰银行开户开始港股投资之路,100万港币的账户投资金额让他成功跻身汇丰VIP客户之列。在以后的每次加仓契机,他都必须背着一袋人民币坐上从广州开往香港的直通巴士。急毕利街,也是他进入香港的第一站。 沪港通的开通,即将改变内地和香港两地的投资生态。 香港主板壳价暴涨,内地基金冷淡 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微博]与香港证监会一早发布联合公告,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香港联合交易所以及双方的结算机构正式启动沪港通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11月17日开始。 一纸公告,两市沸腾,洛阳纸贵。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两市股指集体高开,沪指涨0.76%,深成指涨0.78%,创业板涨0.17%。 从板块上看,券商、银行、次新股板块涨幅居前。券商股扮演强势领涨角色,午后集体大涨,华泰证券(12.66, 0.00, 0.00%)、兴业证券(8.10, -0.17, -2.06%)、国金证券(14.25, -0.14, -0.97%)、长江证券(7.79, -0.03, -0.38%)、东北证券(11.93, -0.29, -2.37%)等大涨逾5%。 从收盘点位看,已经刷新近三年来新高,截至收盘,沪指报2473.67点,涨55.5点,涨幅2.3%,成交2452亿元;深成指报8410.22点,涨175.35点,涨幅2.13%,成交1952亿元。 兴业证券直接冲至涨停,余下多只券商涨幅不菲。 在券商股之外受益的多为国内大盘蓝筹股,例如海螺水泥(17.92, -0.17, -0.94%)、伊利股份(25.98, 0.50, 1.96%)、格力电器(29.27, 0.34, 1.18%)、云南白药(55.03, -0.13, -0.24%)等在10日均有一波大涨幅。 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写下评语,称沪港通将是近期最大的利好。 在这场投资者的盛宴中,基金的反应冷热不一。 10日当天,在涨幅靠前的基金中,蓝筹基金涨幅明显居多。wind数据显示,有181只基金同期涨幅超过2%,甚至有15只基金涨幅超过3%。其中,申万菱信[微博]申银万国[微博]证券行业指数分级涨幅排名第一,当天收盘涨幅高达4.01%,这也与其重仓券商行业有直接关系。中证南方小康产业指数ETF、汇丰晋信大盘股票、鹏华价值、博时上证超大盘ETF、嘉实基本面50指数、国泰上证180金融ETF等基金涨幅也均在3%以上,而从名字基本也能看出,这些基金大多均为蓝筹基金。 “境外投资者的引入将促使蓝筹股进行价值重估,蓝筹股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一些以大盘蓝筹为标的或宽基ETF产品率先受益。”上投摩根方面对记者解释道。 陈东引用了一堆数据来证实这样的观点,“内地市场近期是券商、银行、地产这几个板块受益比较多,根据我们统计,上证周期行业的基金券商和银行占比是最多的,达到62%,还有就是上证50和中证100(2352.776, 5.62, 0.24%)也分别达到49%和40%。” 但据一接近交易所人士透露,公募基金对沪港通的反应则还是以观望为主,其透露,从11月初开始,交易所做的机构路演和推荐动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券商整体上热情度还是非常高的,证监会和协会都在督促,所以券商三番五次做内部检查和动员,整体上是非常关注的,公募就相对冷静很多。” 理财周报记者深入调查后证实,公募基金远没有券商那般火热,尚未有实质性进展。多家基金公司回复理财周报均已对沪港通有关注,但并未准备发行新基金作为回答。 但大公司早已按捺不住,据悉,南方、华夏已先后上报针对沪港通的公募基金。由于普通投资者参与沪港通受到“证券账户资产不低于50万元”的门槛限制,公募基金则借机狂揽客户。 证监会披露的证券投资基金申报情况显示,南方基金9月28日上报了南方恒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QDII),在10月9日获得受理,并在10月31日获得了证监会的第一次反馈意见。 华夏基金[微博]在10月10日也上报了华夏沪港通恒生交易开放式指数基金及联接基金(QDII),该基金已获得证监会的意见反馈。 理财周报记者发现,目前公募基金研究沪港通业务时,多会拿QDII产品做比较,以期通过从QDII的投资经验中找寻布局沪港通的路径。 上述接近交易所人士表示,QDII如何与沪港通并存是现阶段基金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述大型基金公司高管表示,沪港通一开始肯定是表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这几年内地的QDII基金业绩做得并不是特别好,本身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私募方面则出现了差异。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私募基金部总经理孙龙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公司对沪港通业务关注得不多,公司业务是有整体规划的,不会因为沪港通的开通有大变化。 上海永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主管李新龙则表示,沪港通的开通对A股市场的流动性和股市将会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公司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公司先前也考虑过发有关产品,但还没有提上具体日程。” 上海壹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长印对理财周报记者直言,我们没有关注。淡水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忠海也同样表示,没有太关注。 在香港设有中国概念海外基金的成吉思汗基金公司则抱有热情。“有人说该出去的资金已经出去了,这个说法不太确切”,其研究总监罗旭然说,内地投资香港的资金,既会调出去,也会调回来,过去通过各种曲线方式进入香港的资金,和沪港通绝对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他认为,沪港通将对香港市场构成非常大的影响。 香港华誉资本董事合伙人马若腾则表示,公司对沪港通是非常关注的,“从沪港通这个消息有出来开始,香港的主板的壳的价格从年初的4个亿到现在有人叫价到5.5个亿,百分百控股权的壳价格都涨了。” 其激动地对记者表示,像华誉资本这样做境外上市这块业务的公司,从沪港通中得到相对鼓舞的信心,由于在目前内地现实的条件下,还不适宜放开上市的规模和速度,在这两年时间里,通过H股去香港上市或者通过红筹的方式上市的公司比较多,但这一举措在未来都等于上了内地的市场。“这对企业选择境外上市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对我们做这行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 券商备战摸底:香港佣金战起 从任何角度来看,券商无疑都是沪港通的受益者,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做着相应准备。 “现在最忙的是经纪业务和为经纪业务服务的研究部门。”沪上一家券商内部人士坦言,各家券商基本上都没有技术上的障碍,吸引高净值客户是当务之急。 目前,各大券商纷纷通过官网、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窗口向客户宣传,并推出多重优惠措施吸引客户。拥有50万元以上资产的投资者,只要在相应券商网上营业部或者现场就能办理港股通的开户。 理财周报记者致电国泰君安、海通证券(12.02, -0.13, -1.07%)、华泰证券等多家券商相关负责人了解公司港股通开户情况,但是各家券商均对开户数量讳莫如深。 沪上一家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坦言,沪港通对个人投资者的门槛要求比较高,很多客户无法满足资产规模要求。大型券商高净值客户资源较多,开户数量已达数千个,小型券商则尚不足百人。 中国结算统计月报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A股账户市值50万以上的账户数在自然人中占比仅为3.66%,账户数量为189万个。高净值客户数量有限,必将掀起券商之间的客户争夺战。 对投资者而言,券商的港股研究服务能力和港股通交易佣金率是其选择参考的重要标准。 理财周报记者了解获悉,目前共有23家中资券商在香港拥有经纪业务牌照(子公司)。诸如国泰君安、海通证券、招商证券(13.56, -0.03, -0.22%)等大型内地券商已与香港子公司在业务培训、市场研究和客户服务等方面都已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和共享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内地证券行业监管政策日趋松绑,包括国金证券、西南证券(10.54, 0.00, 0.00%)等纷纷在香港收购证券公司,迅速切入香港市场。 “香港市场上存在着一批市值较低的中小本土券商,由于缺乏资源和资金优势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海外券商和内资券商挤占生存空间,具有一定的并购价值。”方正证券(6.98, -0.13, -1.83%)分析师分析称。 “券商在港股通中起到仍然是通道作用,有子公司和无子公司的券商最大区别在信息对称上。”沪上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许多券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主要是以香港为平台促进国际化发展。 相比内地券商暗战,香港证券市场的竞争可谓异常激烈。 据了解,截止到2013年,香港证券市场上的经营主体达到927家,远超内地的115家。除了证券公司外,银行也竞相争逐,机构甚至提出客户交易免佣。 不得不说,香港机构降佣金的举措无疑对香港股民有一定的吸引力。据记者了解,港股交易的手续费相较A股来的更贵,“内地相对以投机为主,还有交易量也很多,买进卖出都很多,但是香港的投资者可能交易频率没有那么高。” 原就业于香港知名私募现自主创业的刘奋洋(Justin Lao)对记者透露,国庆期间,香港财经节目之后都会有一个专题是讲A股和港股股票很多的一些区别,从条例、交易上都有一系列的教育,对香港投资者有一个普及。 一名接近交易所的人士对记者解释道,这是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者构成而形成的差异,“内地投资者大多数是散户,而香港七成以上是机构。” 机构的热情则异常火爆。 上述港股投资者李伟向理财周报记者举例道,现在港股A股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比如那些外国机构,过去只会关注香港上市的国企股或者红筹股,UPS过去的交易习惯都是买比较大的股票,沪港通消息出来以后,他居然买了很多本来的话都不在他股票池子里的股票,比如规模比较小的京城机电、东北电气(4.01, 0.03, 0.75%),本来这一类的股票业绩都是亏损的,规模又比较小,原本根本不符合外国投行建仓标准的,但是他们都开始建仓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沪港通对估值重估的机会是很重视的,他们也开始关注之前剔除股票池的股票了。” 蓝筹的“香港风险” 资深港股投资者,曾在内地某大型券商香港分支任投资总监陈先生,他现在的身份是职业操盘手,尽管家在香港,但他还是在顺德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邀请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炒股。 “工作室设在这一片,是为了联系老板们方便。”陈先生说,他认识的不少中小企业主,早在10多年前就已开始港股投资。港股,在他们眼中,似乎并不神秘。那时,这些珠三角随处可见的加工企业,为了接收海外货款的方便,几乎都在香港设有分公司。 “有些公司,其实就是花几千港币注册一下,再和别人合租一个办公地点,在银行开一个账户,每月都有进出货的流水账。赚到的钱,一些老板就拿来投资。”陈先生说,一些生意做得比较大的老板,喜欢香港的高息蓝筹股,这些股票一般比较稳,一年涨不了多少,也跌不了多少,反正每年都有高于银行利息的股息,他们就拿个股息。而小老板,却愿意在股市上搏一搏,选择那些盘子小的,活跃的个股。一般请他们操盘的就是这类老板。 “其实,对于沪港通的炒作,还比不上2007年时的港股直通车。那时,不少内地投资者甚至借用别人的身份证在深圳的银行排队往香港汇款。”陈先生说,当时,不少个股一两个月就可以涨两三倍。“你看,沪港通消息发布都有半年了,一些概念股的股价只比半年前升了20%到30%,这叫疯狂吗?”他反问道。 在不少投资者眼中,陈先生所设的“工作室”,似乎游走在内地证券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一点,陈先生也有所意识,他说,下一步,他想在内地设立私募,通过沪港通的渠道操作。 沪港通的开通在即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投资者真的准备好了吗? 账户金额达到50万元才能开户的门槛已经阻拦了一批热情的投资者,但光有50万元还不够,香港证监会要求投资者还必须具备港股通股票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投资者在开通沪港通业务前必须通过一项相关测试。当然,这项测试并不是只有一次机会的高考,哪怕“考试”不成功,也还是有机会重来的,证券营业部的工作人员会现场对投资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投资者可以重复进行测试,直至“通关”为止。 李伟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投资者需要做好几个准备,内地投资者至少要了解港股的交易规则。目前,列入港股通交易的恒生指数成分股相对而言,比较安全。但也要注意个别蓝筹的“香港风险”。例如,香港的合股制度,内地是没有的,内地一般是拆股,即高送转。香港的合股,从某种角度看就是对散户利益的损害。几年前,香港的“八号仔”电讯盈科合股,引来不少散户的质疑声。此外,要熟悉你所买的港股的脾气,香港市场是没有涨跌停限制的,其曾见过个别股票在停牌后,一复牌就跳空高开7倍,当然也见过一些个股当天暴跌90%。 最重要的一点,虽然上交所[微博]在10日表示,回转交易(也被广泛称为T+0)机制一直是其重点研究推进的创新,沪港通的推出无疑将加快内地市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具备了恢复T+0的条件。 但并不能保证在沪港通开通后T+0即可实施,张先生在沪港通刚开的消息传出时,其就一直关注细节条例,“香港的散户如果购买A股后当日不能卖出,一定会非常不习惯。” 香港的散户则完全相反。 张先生对理财周报记者透露,在香港,散户喜欢排着队在银行买那些价格非常便宜的“仙股”,而一些白领则更看重类似汇丰、港交所、和记黄埔这类派息较高的公司。 记者先后咨询了多名在香港的投资者,均表示对A股市场并未有所关注。江先生(化名)是一名在港大学生,其对记者表示,在内地这么多年,发现A股市场的投资一直涨不起来,直到其到了香港读书后开始接触港股。“虽然表面上港股的标的比A股好,但是港股中也有一些风险比较高的小股票。但总体而言,身边的朋友也没有什么关注,香港的散户对内地还是比较保守的。” 刘奋洋对记者直言,很多香港人其实不懂A股。香港人没有热情,主要是信心和认识度不足的问题,“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可能更国际化一点,他们可以买新加坡、英国的股票,为什么要买A股的股票,A股的股票实际上是不是肯定比海外的股票要好?不一定的,特别是条例、审批上并不能吸引人。” “短期内散户不会有一个很大的动作,原本好好的一个股票市场可以投资,为什么要投资另一个市场,还不是特别有信心,也不是太透明,但是机构相对来说会配置一些,买很多也不一定,反而是内地的投资者买香港股票的热情比较强。” 漫长的等待 相比香港散户的冷淡,内地市场的反应更热烈。 上投摩根方面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从中长期看,沪港通带来境外投资者的进入,有助A股大盘蓝筹进行价值重估,蓝筹股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而短期“沪港通”也具有一定赚钱效应。“短期最受益的行业之一是券商。目前有约90家券商获首批沪港通业务资格。随着市场交易活跃度的提升,以及海外业务扩张的机会对于券商都是直接利好。” 汇丰晋信大盘、汇丰晋信双核策略基金经理丘栋荣也同样认为,沪港通推出后短期将带来新的增量资金,将推动市场系统性上涨。券商也将受益于沪港通的海外资金的进入,尤其是有海外客户覆盖能力的大型券商。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事物总有其两重性,有利亦有弊。 创业板指数当日报1514.82点,跌7.81点,跌幅0.51%,成交347亿元。 11日,以银行股为首的低估值蓝筹股继续上扬的同时,此前受投资者追捧的创业板个股则继续延续下跌行情,创业板指大幅下跌3.52%,在当日可交易的354只个股中,仅33只个股实现上涨。 从不少机构的口中不难得知,资金已开始逐步撤离创业板,“原本的创业板行情已开始逐步变为蓝筹股行情。”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 沪上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对记者表示,目前管理的基金在对创业板进行最后一轮的观望,“创业板的筹码多被机构掌握,目前处于僵持阶段,一窝蜂地出逃容易造成踩踏事件。” 万家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张林也坦言,在风格切换的背景下,小票的风险在增加。“整体来看,在后期利好的情况下,预计市场为继续高位运行。” 早在今年4月10日沪港通开通的消息就有传出,彼时,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筹备沪港通联合公告,宣布“沪港通”业务试点获批。 到6月13日《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若干规定》披露,对“沪港通”业务的重大制度性问题作出统领性规定,再到上交所、香港联交所、中国结算、香港结算分别制定交易、结算规则,为具体业务开展提供规则依据。 而这一次,却是直到9月26日才有了新动作。 《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沪港通试点办法》9月26日正式发布,《港股通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管理指引》等配套规则同时亮相。 这样的漫长等待对于机构来说显得异常煎熬,从基金三季报中可以看到,机构三季度加仓最多的个股均为大盘蓝筹,国电电力(2.89, 0.00, 0.00%)名列第一,遭到机构加仓2.48亿股,交通银行(4.59, -0.01, -0.22%)、东吴证券(13.19, -0.03, -0.23%)、长江证券和中信证券(15.26, -0.12, -0.78%)分别被加仓1.94亿股、1.31亿股、1.19亿股和1.06亿股,可以说机构早已在沪港通上进行布局。 A股开放元年 杭州的港股投资者雷先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多年前冲进港股直通车时的情形,“那时,我一听到港股直通车的消息,就在市场上换了些美元,匆匆赶到香港开户。”他对理财周报记者说,那是我第一次投资港股,在银行开户就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一天后账户开通了,随便买了些股票,没想到竟然也赚了钱。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2007年港股直通车消息发布后,几乎所有的AH股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不少股价超过20元的大蓝筹A股和H股的差价还不到3元。 “我记得,那时的港币和人民币一样贵。”雷先生说,如今港币比人民币便宜很多,但是沪港通的投资气氛似乎并没有当时炽热。“投资者似乎都变得理性了,包括我在内。”雷先生说,2007年港股创新高后的整整一年,港股的主轴就是下跌。 2007年8月,国家外管局突然公布《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拟在天津试点推出内地个人直接投资港股业务。恒生指数受刺激下暴涨逾万点。 然而2007年底总理温家宝提出“港股直通车”面临的四个问题:内地资本市场全流动必须有相应法规监管;大量资金涌入香港,会影响香港市场稳定;需要对股民进行风险教育;还需要听取各方包括香港当局的意见以避免决策偏差。 加上不久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金融海啸,直接造成“港股直通车”无限期推迟。 一晃7年,资本市场造就了许多神话,也毁灭了许多神话,斗转星移,港股直通车换了一个身份出现在投资者面前。 “当时那个环境下,如果推出港股直通车,可能会引起大量的人民币的外流和资金的外逃,在当时对国内市场的打击非常大。但到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来说,这个忧虑是已经排除掉了,因为现在我们外汇储备有三万亿,现在发行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海富通资管管理研究组投资顾问陈东对理财周报记者如是说。 相比上交所近期热火朝天的动作,深交所[微博]则显得有些被动。尽管今年年初深圳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深港通”系统,通过联网交易等方式加速两地证券市场融合,但是肖钢曾对外坦言深交所此前和港交所没有合作过,所以深交所无缘资本市场开放的创新。 此外,上交所的上市公司以蓝筹股居多,而深交所则以科技、互联网等中小市值企业为主,市场认为深交所将受到沪港通带来的冲击。 不过,中金公司研究显示,现有QFII投资者可能通过沪港通买沪市股票,用QFII等买深市股票及其他产品。深交所的部分股票虽未被沪港通覆盖,但仍可能受益于其开通带来的流动性“溢出”。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筹备沪港通正酣之时,“深港通”也将呼之欲出。 10月8日,中国证监会出台支持深圳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中,将“深港通”纳入支持范围;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11月10日称“深港通”会是“下一步”。 中金公司预计,沪港通开通之后,深港通理论上不存在技术障碍。如果沪港通机制运行平稳,中金预计深港通机制在2015年年内就会上线。 可以预期的是,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是将推动内地资本市场乃至整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大踏步前行的另一个起点。 “沪港通是一个资本市场开放的前奏,最终我觉得还是按照央行[微博]在今年年初定的目标,到2020年底,人民币初步实现可兑换,人民币的资本账户全面向全球开放。到那个时候既不存在QFII、RQFII,可能也不存在沪港通等形式,A股将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际资本市场。”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向理财周报分析称。 马若腾则表示,这是一个变化,沪港通的开通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和境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开始,“现在据说日本也要加进来做沪日通,还有伦敦通等等,这个就等于整个世界的资本市场和中国的资本市场慢慢地就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