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从去年6月110美元的高点如今下跌幅度已经超过50%。油价的暴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石油输出国货币相继贬值,欧美原油企业削减投资开启裁员潮,而石油进口国中消费者获益的同时,原油上游企业收益率则受到积压。低油价造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对全球经济将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讨论的重点议题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各国讨论达成的共识是油价走低的起点是总供给,但根本原因是总需求,油价走低是结构性问题。 他同时表示,油价近期将继续在60美元附近低位滞留,直到原油投资重新回升,则油价则有望突破窄幅。而低油价的“新常态”将导致未来原油政策结构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石油输出国急需调财政 “在油价持续走低之后,石油输出国大多出现了财政赤字、货币贬值以及股市暴跌的情况。但是,这是个结构性的问题,是难以用短期政策就能够挺过去的。石油输出国急需进行财政政策改革。”朱民表示。 他解释道,原油分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和财政价格,而对于石油输出国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财政价格。以沙特为例,只有原油市场价格在109美元每桶附近才能够财政收支平衡,而拉美的石油出口国的平均财政价格都在80-90美元左右,高于现在原油约60美元每桶的市场价格。对此,沙特已经调用储备原油,但朱民认为短期调用解决不了原油在中期内将维持在低油价的问题。 而对于能源进口国来说,朱民表示,油价下跌等于给石油进口国一笔“意外”的收入,要合理运用因油价下跌产生的这笔“意外”收入,调整开支结构,根据具体国情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或社会教育医疗投入,为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建立基础。 全球原油投资下滑 那么,低油价将会延续多久呢? 朱民表示,原油的总供给不会发生太大下降。因为全球原油生产成本平均在50美元左右,仍低于现在的市场价格,而从市场份额和覆盖经营成本的角度,原油公司也会维持原来的生产水平基本不变。只有生产成本超过60美元的深海原油开采和加拿大重砂原油会适当减产。 而在总供给基本维持稳定的同时,总需求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来是能源的有效性提高了,二来是因为新兴能源的发展,石油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减少,三来则是因为全球经济“轻”化。 “投资在下降。全球的投资水平低于2007年,这是很少的现象。因为过去7-8年新兴经济体在投资上曾经是大量上升的,但现在整个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减少,经济在变轻,这是个很大的变化”。 朱民预计,除非对原油投资再度出现周期性回升,否则油价将继续在60美元每桶的低位徘徊。(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