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lgmi:加大粗钢产能压减力度合情合理

发表日期:2016-01-26 11:13:53 兰格钢铁

     经过十多年来的高速、迅猛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在全世界的比重已然占据半壁江山。这本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基础工业已经发展壮大起来,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在全世界举足轻重。然而,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复苏迟缓,市场对钢材的需求也越来越疲软。尤其是2015年以来,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世界各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均在不同程度地削减钢铁产量和压缩产能。中国作为钢铁产能过剩程度最为严重的世界最大钢铁资源供应国家,率先压减过剩产能理所当然、责无旁贷。事实证明,我国前期对过剩钢铁产能所做的压减力度还远远不够,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实际使得我们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付出更多的牺牲,去压减更多的过剩钢铁产能。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国务院提出再压减粗钢产能1-1.5亿吨的决策是科学的明智之举,其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当前,钢铁产能已经出现全球性过剩,国内钢铁市场供求关系极度紧张,国外市场同样也不堪重负。可以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统计,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比上一年下降了2.8%,而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幅度只有2.3%。从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来看,去年全年的产能利用率总体上呈现出逐月下降之势,其平均值低于70%,为69.7%,较上一年的平均值下降了3.7个百分点。其中,去年11月和12月份全球总的粗钢产能利用率分别降至66.9%和64.6%,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4.0和4.9个百分点,环比10月和11月份则分别下降了1.4和2.3个百分点。全年粗钢产能利用率最高点(为73.4%,相当于2014年的平均值,出现在年初的2月份)与最低点(即12月份的64.6%)之差为8.8个百分点。就目前所掌握的数据来看,11月份的粗钢产能利用率是自2009年5月份(产能利用率为65.8%)以来连续78个月中的最低,而12月份的产能利用率则不仅是2015年全年12个月中的最低,而且也是自2009年4月份(产能利用率为64.0%)以来连续80个月中的最低。很显然,全球钢铁需求下降、供应过剩的局面近年来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进一步加剧。正因此,世界各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减产力度总体上越来越大(即使是印度这样一个正欲高速发展的国家近期钢铁生产也基本上停止增长,11月和12月份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了0.2和2.4个百分点)。

    中国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钢铁生产大国,2014年和2015年粗钢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49.3%和49.5%。然而,在钢材业务目前总体上“既不利己、也不利人”(仅指世界各国钢铁生产企业即钢材资源供应方,而不包括钢铁行业下游用户即钢材资源需求方)的情势下,应当带头最大限度地压缩产能、减少产量。否则,全世界钢铁生产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更谈不上钢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停止生产、关闭产能确实不容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有人说,国内过剩钢铁产能“能淘汰的基本都已经淘汰了,剩下的都是不好淘汰的。”然而,话虽如此,但进一步压减过剩产能工作绝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要知道,国内钢铁产业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产能“落后”问题,而是产能“过剩”问题,“过剩”产能之中既有落后产能,也有不落后的先进产能。淘汰了“落后”产能并不意味着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事实证明,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远远不止于那些已经被淘汰的落后钢铁产能,还有不少比较先进的钢铁产能同样也存在过剩。回顾最近几年,尽管我国已经淘汰了9000多万吨的落后炼钢产能,但是相对于现有11亿多吨的较为先进的炼钢产能,这些被淘汰的产能数量却依然非常微小。它不仅没有有效地缓解国内钢铁市场供需矛盾,使得钢材价格连续数年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不知何时是尽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连累着国际钢铁市场,使得国际钢材价格不断下滑,停产、倒闭钢铁企业不断增多,由此也导致国外钢铁行业组织向我国提出异议的呼声越来越大,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我国进一步加大钢铁产能压减力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淘汰一切落后钢铁产能,还需要适量地压减比较先进的过剩钢铁产能。那么,对于比较先进的过剩钢铁产能,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采取“淘汰”手段,而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多种合理渠道进行分散和化解,进而达到产能“压减”的目的。

    应该说,现在是去过剩产能最好的时间窗口。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表示要下大力气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作为“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2016年“去产能”位于五项经济工作之首,是开局之年的重中之重。今年1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题会上指出,实现良好开局,推动稳增长、调结构,必须坚持改革、突出重点,用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手段,多出新招实招硬招,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予以推进。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地调节需求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抓住化解过剩产能、消化不合理库存、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等方面的难点问题,综合施策,率先从钢铁、煤炭行业入手取得突破,有效化解各类风险隐患。1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要求在近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再压减粗钢产能1—1.5亿吨。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提出要利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财政部已于近日下发《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用于支持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据悉,中央财政将每年出资1000亿元,持续4-5年,支持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主要用于人员安置。

    回顾欧洲、美国、日本钢铁行业的去产能过程,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经历了10年以上的痛苦转型。我国钢铁行业在去过剩产能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出更多的弯路。当前,再压减1-1.5亿吨粗钢产能完全符合国内钢铁市场的实际,是合情合理的,它既考虑了钢铁生产企业(供应方)所能够做出的“让步”,又兼顾了下游用户企业(需求方)可能的承受能力。只有这样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下去,我国钢铁市场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到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上来。

相关阅读
lgmi:加大粗钢产能压减力度合情合理[11:13]
Lgmi:今年中国全部钢材需求九亿吨[11:37]
Lgmi钢市简评:“大跃进”与“压产能” 孰对孰错[01-25]
Lgmi:“去产能”再加码 钢铁行业将加速洗牌[01-25]
Lgmi:1月25日钢铁行业概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