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春季年会拉开帷幕。当天IMF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仍在继续,但增速十分缓慢,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因此上升。报告预计,今年和明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2%、3.5%,较今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各下调0.2个和0.1个百分点。IMF经济顾问兼研究部主任莫里·奥伯斯费尔德当天表示:“低增长长期持续会带来破坏性效应。低增长本身会损害潜在产出,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需求和投资。”在当前前景疲软的情况下,报告建议各方必须迅速、积极地做出回应,采取更有力的政策组合,即需要结构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三管齐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下调美、欧、日等多个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增长预期的同时,IMF此次将中国今年的增速预测值上调了0.2个百分点至6.5%。 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 最新《全球经济展望》预测,发达经济体增速依然缓慢,约为2%。危机遗留问题尚未解决,这部分导致了需求低迷,加之人口形势不利和生产力增长缓慢,以上都阻碍了复苏。 具体来看,报告预计美国今年增长2.4%,与去年持平,2017年增速小幅提升。资产负债表改善,财政拖累得以解决,房地产市场好转,都将支持国内需求。预计上述因素能够抵消美元走强、制造业疲软造成的净出口下降。 对于欧元区,报告预计该地区增长持续放缓,今明两年GDP增速分别为1.5%和1.6%。投资低迷,失业高企,资产负债表薄弱,都对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日本,报告认为增长和通胀均弱于预期,这特别反映出私人消费的大幅下滑。预计2016年增速将维持在0.5%;2017年消费税将按计划上调,经济预计小幅收缩0.1%。 奥伯斯费尔德认为,美国和欧洲根本未曾从2008年的危机中真正复苏。欧美表面上所展现出来的复苏,大多依靠的是资产泡沫,是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现金形成的,这些资产泡沫在美国和英国最为引人注目,正是这些资产泡沫引发了年初的经济动荡。 亚洲新兴经济体成为亮点 尽管2016年全球增长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比重仍然最大,各国前景仍不均衡,增速普遍低于过去20年的水平。上述报告预计,与2015年相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将温和增长,今明两年增速预计为4.1%和4.6%。 报告认为,上述预测反映出以下因素。首先,伴随油价下跌,石油输出国经济增速放缓,包括拉美在内的非石油大宗商品出口国前景依然疲软。其次,中国经济增长温和放缓,增长继续从制造业和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和消费驱动;巴西、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部分拉美和中东国家经济增长疲软,遭受油价下跌冲击、面临严峻冲突和安全形势的国家尤为如此;受不利全球经济环境影响,许多非洲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减弱。 当然,报告并非全无亮点。首先是中国成为大型经济体中的一大亮点。IMF将今年中国增长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至6.5%,称这得益于政府出台的短期刺激经济措施。其次是印度,报告称其增长强劲且实际收入不断提升。再次是东盟五国经济体———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也表现良好。此外,IMF指出,美国复苏和多数情况下的油价走低令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受益。 全球多重风险正在上升 《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在当前疲软的经济环境下,全球经济前景面临更为显著的风险。 金融动荡可能再次出现并损害信心。例如新兴经济体若再现货币贬值,可能使企业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资本流入若大幅下降,可能导致其内需迅速收缩;如果油价长期低迷,将进一步损害石油输出国的前景;若中国的增速较目前预期大幅下滑,可能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信心等渠道产生强烈的国际溢出效应,导致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降低;地缘政治冲突、政治分歧、恐怖主义、难民流动和全球流行病在内的许多非经济冲击,对相关国家、地区构成威胁。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对全球经济活动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决策者宜“三管齐下”保增长那么,各国决策者应如何应对?报告建议采取更激进的政策措施来提升需求和供给潜力,同时促进经济在短期和长期的增长。具体而言,报告强调应“三管齐下”,包括结构性改革、财政支持、货币政策措施。 报告认为,结构性改革亟待继续推进,且有这么做的空间。IMF的分析发现,发达经济体若开展劳动力和产品市场改革,将促进和改善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若要改革在短期发挥最大功效,精心确定改革的优先项和次序至关重要。就当下而言,报告认为伴随财政刺激的改革最有价值,包括削减低效的劳动税、增加研发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应大力推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便利创业投资的产品市场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在宏观经济环境较差时仍能改善产出,且不影响公共财政。若有可能,在削减事业福利和放松就业保障时,应同时采取其他措施,抵消改革对弱势群体带来的短期成本。至于货币政策,报告指出,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支持经济活动和提升通胀预期仍然至关重要。而在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政策必须克服汇率贬值对通胀和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为应对贸易条件冲击,应在可能时采取灵活汇率来吸收冲击。 “若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政策发挥最大功效,进一步强化金融部门至关重要。”报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