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外商投资再开闸
体现了国家开放的态度和市场化、国际化的思维
本报记者 齐庆华报道
外商投资限制领域进一步放开。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调整的内容涉及自贸区内外资的多项变更事项以及外商投资限制领域的放开等。
记者注意到,本次调整中,对外资的多项变更事项由此前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管理。此外,外商投资限制领域以及比例也进一步放开,比如,外商在自贸区从事粮油等业务的条件和限制放宽;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从事盐的批发业务;允许在自贸区内设立外商独资钢铁生产企业等。
“这一调整体现出了中央将自贸区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意图,为进一步推广复制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做法铺平道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限制,表明自贸区负面清单的范围在逐步缩小。
近年来,我国对外商投资的领域限制和比例不断放开。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限制减少显示了政府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体现了市场化改革取向;另一方面,放宽外资进入的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资金的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力。
以高铁和钢铁为例。目前,高铁的研发和设计主要以国资为主,《决定》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参与。“进一步放宽资本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有利于促进行业投入资金来源的多样化,解决目前行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比如融资、还本付息压力大等。”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周景彤表示,在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放松行业管制有助于国际资本的流入。
正值钢铁行业去产能时期,《决定》允许在自贸区内设立外商独资钢铁生产企业。对此,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市场正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且开放的不只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也在不断开放。“以往钢铁行业发展比较保守,发展方式也相对封闭。放开外商投资的限制其实是件好事。这体现了国家开放的态度和市场化、国际化的思维。”
“当然引进外资的目的更多的是促进我国技术、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发展。”王国清提醒道,因此将来在自贸区外商投资的企业会集中在一些高端的领域。
“目前来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大无可厚非,但是在技术方面,尤其是高端技术和国外仍有差距。在自贸区放开外商投资限制,可以对国内生产起到引领示范效应。”王国清分析指出,外商企业引进的是好的企业和技术,未来企业在技术方面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不过,对于钢铁行业的开放,也有市场人士担心,放开外商投资限制后如果加剧低端竞争,是否会加剧产能过剩?
对此,王国清表示乐观,“即使是低端,也会加剧国内钢铁产业的竞争。”她解释道,从目前来看,国内生产成本有优势,外资进来后能够促进国内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在竞争过程中不能适应竞争,亏损加剧的企业会被淘汰。
无论如何,放开外商投资限制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而目前更多的行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企业要做的则是参与其中,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到来。 (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