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一鸣
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即将领到地方政府发放的抗“疫”红包。本周,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在内的多个地区几乎全部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南部、东北都有地方参与,多数地区政策在三个月左右,少数延续到2020年底。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经营困难,但要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疫情”的困境,需要中央在财税、金融等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相关各方建立起疫情应对的畅通机制,对受到疫情影响后带来的市场和商业的变化,建立起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的协调机制。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一些城市的区县也出台针对当地中小企业的扶持措施。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地方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梳理后发现,苏州市政府主要是从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三大方面着手,后期各地的政策大多借鉴了苏州方案,同时再针对各地企业性质出台另外的加项政策。在一些市场观察人士看来,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运行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才能真正惠及当地企业,助力当地中小企业走出当前困境,后期继续为中国经济发展发力。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经营困境,或许是一系列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重要原因。此前有一项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称,85.01%企业的现金流最多维持3个月。现金流的压力已经让一些企业考虑裁员和缩减规模,以应对困难。
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春季后钢铁行业中的中小生产企业逐渐增加限产,贸易商大多还处在休市状态,而开工的生产企业物流受到限制,部分企业生产原料出现紧缺,未来地方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都集中在降税减负补贴方面,有利于减轻企业现有经营压力,应对盈利下滑风险。
随着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地,减缓征收的措施或将暂时缓解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但在一些专家看来,考虑到“疫情”影响的不确定性,需要中央政府加大财税支持的力度。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唐松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目前已经发布政策来看,地方政府已经拿出了自己最大的诚意,减免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甚至返还失业保险费。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疫情控制带来收入锐减和成本几乎不变,特别是员工刚性工资需要支付,会带来现金流“入不敷出”困境,大部分中小企业账面保留现金流最多只可支付三个月,需要中央政府出台更大力度的减税措施,适当减免企业税收的大头,所得税和增值税,释放流动性。“与此同时,各个地方政府目前大部分采用措施都是减缓征收,不是减免征收,那么这笔开支对企业还是存在的,很难说从根本上缓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特别是2020年经营业绩受影响程度依然存在。”
王国清注意到,各地的政策与产业的类型性质密切相关,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对简单,主要是减负和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外加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而唐山市因有重工业生产特别是钢铁业,加上有进出口方面的需求,政策支持的方面更广泛一些,除在一线城市的政策之外,还要稳定职工队伍,针对生产企业众多而提出加大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支持力度,以及优化通关环境方面的支持。
唐松莲指出,从长期来看,由于疫情控制措施带来整个技术和市场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会发生调整,特别是某些行业如教育、培训和影视等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中小企业是否可以适应这种变化带来对企业的影响,需要发挥各方合力,各级政府继续给予扶持和指导,从平台、客户和科技多个维度支持,使企业适时调整经营思路,从而使扶持力度做到“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授之以鱼”。(中国经济时报)